Project Details
Description
背景糧食匱虞通常定義作起因於家庭財務困難所導致有限制的或者不確定的營養足夠或者安全的食物取得,即使台灣國家經濟的成長仍是許多貧困族群所面對的重大困境之一,在西方國家逐漸有證據顯示糧食匱虞與負向健康結果的相關性,然而在台灣,特別是對於處在重要的健康行為發展的轉銜時期的青少年與年輕人中,是否存有這樣相關性仍然鮮為人知。 目的我們的目標為調查身處經濟劣勢的兒童與青少年其糧食匱虞與長期身體、心理、行為結果的關係,此研究試圖檢視的假設是糧食匱虞與在身體、心理、行為健康產生的負面結果有相關性。方法資料來自台灣貧窮兒童與青少年研究資料庫(TDCYP),此資料庫含長期經濟劣勢年輕人的資料,他們接受社會或者政府的金錢或者服務補助直到失去資格為止,原先設計收集貧窮家庭成長的孩子,其物質資源的缺乏程度、身體以及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和行為結果等資料,調查至今有五波時間點(第一波於2009年、第二波於2011年、第三波於2013年、第四波於2015年、第五波於2017年)。第一波資料中,總共有5,593位兒童與青少年完成調查,整體樣本的平均年齡為13.32 (±3.51)歲,本項提議研究將著重在那些完成從國中開始橫跨青春期所有波次的人,糧食匱虞將架構於問卷中評估這些行為的頻次:一天中吃少於三餐且不吃零食的次數、因為沒錢而挨餓、為了省錢不吃早餐或者午餐、以及因為財務困難付不起午餐費用等,另外擷取資料庫中關於身體、心理、行為結果的問卷項目。開始先用潛在類別成長混合模式來描述多種不同糧食匱虞變化的形式,近一步我們將用廣義估計方程式模式來檢驗糧食匱虞軌跡對於有興趣的項目重覆測量的長期效果,將以迴歸方式來看類別篩選與結果變項關係,決定不同的軌跡如何有意義地與身體、心理、行為結果產生相關性。預期結果檢視台灣背景下對於經濟劣勢年輕人中糧食匱虞與諸多身體、心理、行為結果的關係將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成果,我們預期能夠藉由確認與鑿因於家庭貧窮所導致糧食匱虞有關的可能負面結果,來填補目前知識缺口,希望我們的成果能夠針對生長於需要社會與財務幫助的人所提出健康照護政策展露曙光。
Status | Finished |
---|---|
Effective start/end date | 20-08-01 → 21-0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