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Details
Description
隨著新生兒加護病房照護的醫療進步顯著的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但這些倖存者大多存在長期神經功能發展障礙問題,需要長期醫療與教育支援。如果胎兒過早出生,其大腦皮質相對光滑,在加護病房中必須發育成複雜的溝與迴和連接網絡,但是發育過程中會接收到加護病房中針對其他未成熟器官治療的不良暴露,有可能會影響早產兒出生後的大腦發育與神經元連結網絡。在危險因子暴露下,未成熟大腦連結的發展可能與長期神經功能發育障礙有關。 壞死性腸炎是新生兒常見的發炎性腸病變,在小於30週的早產兒早期很常發生。文獻顯示早期發炎性腸病變對預後的影響,但仍需進一步解決其與長期神經預後發展間的相關機制。發炎性腸病變是否會影響特定大腦區域與連結發展並造成早產兒後續神經發育受損尚未明瞭。 脈絡叢不僅是神經免疫的關鍵點,還是晝夜節律的調節器。脈絡叢為免疫與晝夜節律相互作用的地方,透過發炎因子與轉錄因子間分子耦合構成生理時鐘的核心。發炎性腸病變可能對未成熟大腦發育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假設"腸與腦"連結功能失調症:早產兒發炎性腸病變導致腦神經發展障礙和晝夜節律失調與脈絡叢屏障改變及神經發炎有關。腸道與大腦發展間的相互聯繫,對於降低新生兒加護病房照護期間所引起的高比例早產兒神經發育受損是很重要的概念。具體目標如下:目標1:建立早產兒發炎性腸病變臨床數據與動物模型目標2:早期發炎性腸病變後,其後續長期神經發育/神經行為預後評估目標3:臨床與動物實驗中,早期發炎性腸病變的神經影像特徵(子計畫5合作)目標4:發炎性腸病變後之神經影像與長期神經發育/神經行為預後之相關性目標5:發炎性腸病變的免疫體表現特徵-從局部腸道發炎到全身性發炎目標6:發炎性腸病變後,從系統性發炎到神經性發炎目標7:發炎性腸病變觸發晝夜節律失調後,脈絡叢上皮細胞和淋巴細胞間的相互作用目標8:阻斷淋巴細胞運輸或IL-7信號傳導可以降低神經發炎並改善發炎性腸病變引起的晝夜節律失調及神經行為預後
Status | Finished |
---|---|
Effective start/end date | 20-08-01 → 21-07-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