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金屬硫碘族化合物的合成與鑑定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Synthese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Family Metal Chalcoiodides
  • 黃 婕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本研究利用固態高溫搭配助熔劑長晶法,在Bi-Cu-I-Q (Q = Se S)系統中,開發四元硫鹵族化合物。分為三個系統,系統一為等結構之Bi3Cu3I2S5 (1) 與Bi3Cu3I2Se5 (1a),系統二為Bi3Cu4I3Se5 (2)以及系統三為結構相似的BiCu1 7I1 3S1 7 (3) 和BiCu1 9I1 1S1 9 (3a)。   在第一個系統中,化合物Bi3Cu3I2S5 (1) 及Bi3Cu3I2Se5 (1a) 的晶系皆為orthorhombic Cmcm,晶格常數為分別為:a = 4 0108(13) ?,b = 13 227(4) ?,c = 23 626(7) ?;a = 4 1212(9) ?,b = 13 755(3) ?,c = 23 872(5) ?。在化合物1結構中包含了BiI2S3及BiS5多面體以共用邊的方式連接成雙鏈,雙鏈之間利用分散在三配位及四面體配位的Cu原子連結成薄層,薄層再經過鏡面運作形成平行於ab面的厚層,厚層間藉由遠距離的Bi…I偶極-偶極作用力堆疊再一起。而化合物1與化合物1a為等結構之同族元素置換 ( Se置換S )。   第二個系統為化合物Bi3Cu4I3Se5 (2) 的晶系為orthorhombic Cmcm,晶格常數為:a = 4 1180(2) ?,b = 13 8267(7) ?,c = 26 8988(12) ?。與化合物1a有相似結構的厚層,主要差別在於c軸長度較明顯多了約3 ?,因為在該方向,厚層與厚層之間多了一層以CuI4及CuI3Se所連接而成的薄層做連結。有趣的地方是,化合物1a與化合物2彼此之結構間部份骨架相同,差別在於化合物2多出之薄層,可將兩化合物分子式寫成通式Bi3Cu3+xI2+xQ5 (Q = S Se; x = 0 1) 之Homologous Series。   第三個系統為化合物BiCu1 7I1 3S1 7 (3) 及BiCu1 9I1 1S1 9 (3a),兩者晶系皆為Monoclinic C2/m,晶格常數分別為:a = 28 093(4) ?,b = 4 1015(6) ?,c = 10 5876(16) ?;a = 27 916(4) ?,b = 4 0816(5) ?,c = 10 6203(14) ?。結構中Bi(2) 所配位之I(3) 位置與S(4) 原子為混填現象,且Bi(2) 有分裂形成位置十分相近之Bi(2A) 的情形。結構中可以看見以一連串的三角平面配位及四面體配位的Cu原子做連結。兩者的結構相似,差別在於化合物3a比化合物3多出了一個Cu(9) 的位置,同時也伴隨著I(3) 與S(4) 原子混填比例的改變,因此整體化合物仍能維持電中性。   此外,化合物1、3及3a可藉由固態合成方式,在400℃ 反應72小時得到純相,並測得其熔點溫度分別為437 ℃、415 ℃ 及420 ℃,再結晶溫度分別為379 ℃、346 ℃ 及358 ℃。在能隙的部分,化合物1、1a、3及3a分別為0 87 eV、0 72 eV、0 99 eV及0 97 eV。化合物1、3及3a有好的熱穩定性 ( thermal stability ),後續將測定其S ( Seebeck coefficient thermopower ) 席貝克係數/熱電勢,σ ( electric conductivity ) 電導率,κ ( thermal conductivity ) 熱傳導係數,預計朝熱電性質的方向做討論。
Date of Award2016 Aug 4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Kuei-Fang Hsu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