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為一複雜的系統,其變化受到社會、經濟以及各種實質因素的影響,尤以商業為最主要的要素之一,都市隨著商業活動的發展與演進,使建築量體將會依商業性質的不同,產生不一樣類型的空間形式。當商業活動興盛且集聚於一處時,與周邊的開放空間的連結相對重要,例如:商業街道旁之人行空間、地下街通道、捷運場站、廣場與公園等,透過開放空間的串接,可使得商業空間的連結更加緊密,以帶狀的方式將人流指引至商業空間內。然而,商業活動所形塑的空間實際上是一種公共與商業交互的空間類型,具備公共、商業雙重?能,其開放空間部分主要供民眾自由進入,並可從事非指定的活動。因此,以都市的角度而言,商業空間的類公共性,不僅彌補都市開放空間的缺乏,也構成了消費大眾共享的空間。故若將商業空間視為具半公共性之開放空間,則商業空間與周邊空間之連結,則為開放空間之延伸,強化了行人空間的流動與連續性。 為了解不同類型之都市商業空間結構特性,本研究利用空間型構法則(Space syntax),將都市商業區之虛空間表現與量化,解構地區內之開放與半開放空間連結型態,透過指標運算與統計分析,歸納出不同商業區性質與種類的空間特性。根據研究結果顯示,發展歷程較久之傳統商業,如五分埔批發商圈與士林夜市,在無都市設計管制規範下,產生的商業區類型較為類似,多為一樓沿街商業與平面道路之結合,全域可及性屬中等,其地區尺度之地區性相對便捷值亦相似﹔台北西區與東區發展中心,皆有部分地區為都市設計規範管制,並屬於交通要道之連結處,全域可及性高,但其內部結構因地方發展背景不同,轉運型的台北車站前後站商圈結構較為多樣,而忠孝商圈則屬都會型商業,以沿街商業與百貨為主;信義商圈則為近期都市規劃主導下之商業區域,全區皆有都市設計管制規範,以大量的人行空間、空橋、地下道等,連結各大主要商業建築,故其於全市尺度下之可及性較低,並與其他類型之商業結構截然不同。因此,運用軸線解構開放與半開放空間之方式,可將一地區之商業型態描繪出來,進行量化比較與分析,以此方法可以歸納出商業區的結構特性,並結合地區背景與都市計畫規範,瞭解都市商業區之型態。
Date of Award | 2016 Jun 6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Han-Liang Lin (Supervisor) |
---|
不同商業類型之開放空間與半開放空間特性研究
辰如, 林. (Author). 2016 Jun 6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