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發展的比較政治經濟研究:以新制度主義分析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The Comparative Political Economy of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s Development: An Analysis of Neo-Institutionalism
  • 陳 蕙如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中國從改革開放到經濟崛起,已逐步影響亞太區域政經秩序的重組,2013年,中國在「一帶一路」戰略下提出亞投行,更引起國際關注,本論文在此背景下,針對AIIB與現有國際金融制度:IMF、WB與ADB,進行比較政治經濟研究。 本論文採新制度主義途徑,解釋中國何以創建AIIB,以及AIIB制度何以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研究方法上,在國內、國際與區域三個層次中,用重新建構的新制度主義三個機制「制約」、「選擇」、「創新」作為分析工具。 研究結果發現,在國內層次,中國總體經濟政策限制產業發展,造成中國產能過剩,AIIB作為輸出產能過剩問題與人民幣國際化目標下的策略選擇,具有從「強經濟-弱制度」朝向「強經濟-強制度」發展的趨勢,AIIB「制度創新」成為挽救全球經濟的最新期待。在國際層次,IMF、WB在投票制度與組織治理上,具制約力量,因失去「納?均衡」,IMF、WB進行份額與治理改革,美國期望減少被孤立的風險,也希望中國更遵守美國主導的制度和規則,因此,IMF同意人民幣加入SDR;而中國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與AIIB的穩定運作,中國選擇與國際金融環境合作。為了避免AIIB如同IMF、WB走入路徑依賴的鎖定狀態,AIIB在股份及投票權設有域內成員國保障比重、強調與成員及國際組織的合作,以及「銀行的國際性」等方面,具有制度的創新性。在區域層次,ADB的建立與運作,受到WB制約也具同構特徵。由於中國與ADB存在「依賴—合作」關係,為維持穩定發展,不因AIIB建立大幅調整與ADB關係;而AIIB為創造報酬遞增,宣佈以美元結算,AIIB作為「一帶一路」戰略的資金後盾,對亞太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將產生影響。 最後,本論文分析AIIB成立迄今,對IMF、WB與ADB造成三種動力,分別是:改革動力、創新動力與混和動力。
Date of Award2016 Jun 27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Jenn-Jaw Soong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