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為人類文明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因為臺灣特殊的地理與氣候因素,造成臺灣地區降雨量雖然充沛,但可以使用的水資源卻是極為匱乏。隨著臺灣工商業蓬勃發展所造成的水源污染與因過度的開發而形成的環境破壞,使得臺灣原本可以運用於民眾生活的水資源更是捉襟見肘。為了解並確保可以用於民生的水資源品質,進年來有不少學者運用觀察水源地原生物種的行為模式與存活比例,作為水源品質與汙染狀況的依據。本研究將挑選臺灣現今人工培育之常見魚種中之鯽魚作為上層魚種,中下層魚種則採用大肚魚,而底層魚種則選擇白鼠魚作為觀察魚種。 依據本研究之實驗結果得知,3種觀察魚種類皆能對於毒性物質的汙染有所感應並對其作出明顯的避險行為,唯魚種間之耐污力、敏感度、棲息性皆有所差異,尤其是鯽魚於實驗開始時之30秒開始就產生群集行為並於15分鐘躲入水槽避難區域,其反應速度遠快於其它魚種於10分鐘之群集行為與25~30分鐘的才移動至避難區域,故對於毒物污染監測系統的適用性為鯽魚最佳。
Date of Award | 2018 Aug 30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Jan-Mou Leu (Supervisor) |
---|
人工培育之魚類在自來水原水毒物監測上之應用研究
炳霖, 李. (Author). 2018 Aug 30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