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由於板塊擠壓作用,造山運動劇烈,導致山坡地及高山區域佔了全島約四分之三的面積,因此斷層、破裂面、摺皺等地質構造相當發達且十分密集。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影響,極端的降雨事件越趨頻繁,造成山區的崩塌事件時有所聞,對於山區災害的評估已成了重要的課題。 有研究指出台灣山區主要之崩塌事件以河川掏刷為主,而一般的潛感分析研究,考慮到河川沖蝕影響,多半以「距水系距離」為影響因子進行評估。而蝕溝為地表常見的微構造,雖然常見但因為尺度過小不容易以傳統航遙測方法偵測,國內外對於蝕溝與崩塌之探討並不常見,且有研究表示,蝕溝是泥沙搬運的重要渠道,時常沿著大型河道發展。 本研究嘗試以蝕溝因子取代一般傳統的河道因子,期望能得到更加優良的潛感分析成果。使用Arc GIS中的水系套件,可由累積流量尋找可能之蝕溝位置,經過人工篩選判別後,將蝕溝與交通部運研所公布之全台河道圖資進行替換並進行不安定指數分析,比較兩者預測結果。 本研究使用較高精度數值地形圖,並以當年發生之崩塌進行潛感訓練,接著使用ROC曲線評估潛感分析之準確性。除了以當年的崩塌作為驗證之外,為瞭解蝕溝因子對於大規模降雨事件及預測未發生之崩塌是否有效,使用莫拉克颱風造成崩塌以及數值地形圖生成時尚未發生之崩塌進行ROC曲線評估。此外為了了解蝕溝因子於不同區域位置的影響,本研究使用相同影響因子在兩個不同研究區域進行分析與比對。 比較兩個區域研究結果後發現,距離主河道越近之蝕溝因子對潛感分析影響越大,且在大規模的降雨事件中,蝕溝因子所表現的成果較河道因子優良,且蝕溝因子用來預測崩塌之成果也比河道因子好,可以推測蝕溝因子能取代河道因子提供更準確的分析與預估效果。
Date of Award | 2016 Aug 30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Ting-To Yu (Supervisor) |
---|
以不安定指數法驗證蝕溝因子崩塌潛感預測之準確性
曜銘, 陳. (Author). 2016 Aug 30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