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發炎性腸道疾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為自體免疫慢性疾病,分為克隆氏症 (Crohn's disease CD) 以及潰瘍性大腸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此疾病主要發生在西方國家以及已開發國家,然而亞洲和開發中國家在近幾年IBD的發生率與盛行率亦有增加的趨勢。治療藥品分為四大類,包含Aminosalicylates (5-ASA)、類固醇、免疫抑制劑以及近年來開始核准使用的生物製劑。 亞洲國家對於IBD的治療趨勢在近幾年有改變此外關於治療效果的研究相當的少,而台灣的研究也僅止於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因此本研究目的在討論台灣IBD的治療趨勢、藥品使用情況、共病症以及疾病復發相關因子。 研究方法 由1998年到2010年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之重大傷病證明明細檔,擷取診斷代碼為「555」克隆氏症或「556」潰瘍性大腸炎,且重大傷病申請時間介於2000/1/1至2008/12/31之病患。將其重大傷病申請日定為「指標日期」,追蹤各病患的就醫紀錄以及IBD相關藥品的處方紀錄,分別進行下列分析。 1 藥品使用與疾病復發的累積機率百分比。 2 重大傷病申請前、後藥品使用與疾病復發的比例。 3 疾病復發風險因子的探討。 研究結果 本研究收入1 872位病患,332位為CD病患,其餘1540位罹患UC。CD與UC的平均年齡分別為37 12歲以及44 28歲,男女比為2 19:1及1 54:1。CD與UC病患中,口服5-ASA是疾病確診早期會使用的藥品而且使用比例最高,其第一年、五年及十年的累積機率百分比分別為71 4%、84 9%以及93 0%與68 4%、83 7%以及79 8%。口服類固醇也在疾病早期就開始使用,累積機率百分比分別是37 1%、66 7%以及74 4%與33 1%、51 1%以及61 4%,其中長時間類固醇使用的比例分別為23 5%、39 7%以及44 7%與14 0%、22 8%以及27 4%。Thiopurine類的藥品在台灣的使用比例比其他國家低,其累積機率百分比則為6 9%、16 9%以及21 1%與2 7%、8 0%以及9 7%。不同世代藥品使用的比較裡無論何種藥品,新世代 (2005-2008) 的使用比例都比舊世代 (2000-2004) 高而且使用時間提早,整體治療越趨積極。 大多數的病患主要在重大傷病前、後半年內藥品使用的比例最高,然而在後續的追蹤時間內藥品使用比例則緩慢下降。疾病復發事件的發生比例最高存在於重大傷病申請前半年。 無論是CD或是UC病患,重大傷病申請前有使用過高劑量類固醇或在重大傷病申請後曾經住院者,在未來兩年內都有2 3-2 7倍發生須以高劑量類固醇來控制的疾病嚴重復發。CD病患如果在重大傷病申請之後有使用高劑量類固醇,也能反應出未來疾病嚴重復發增加的風險。UC病患中門診就醫次數較高、重大傷病申請後合併多種藥品治療及重大傷病申請後使用過任何類固醇者,出未來疾病復發風險都會增加,而年齡越大的組別有降低疾病復發的產生。 研究結論 由本研究發現,5-ASA在台灣IBD病患的使用比例遠高於其他國家,類固醇使用情況並無差異,但Thiopurine的使用卻低於其他國家。台灣藥品的使用比其他國家保守,藥品使用趨勢與西方國家十年前的情形相似。因此建議未來台灣地區IBD病患,特別是類固醇依賴性病患,Thiopurine的使用可以更加積極以降低疾病再復發。重大傷病申請前曾使用高劑量類固醇、申請後曾住院、多次就醫以及合併多種藥品的病患,建議選擇比較積極的疾病治療。年齡的增加、手術及Thiopurine的使用則有降低IBD復發的趨勢。
Date of Award | 2015 Aug 25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Ching-Lan Cheng (Supervisor) |
---|
以健保資料庫分析台灣地區發炎性腸道疾病之處方型態與疾病復發因子
敬堯, 沈. (Author). 2015 Aug 25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