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生態系是空間有限但又充滿富饒生物多樣性的淺海生態系,具有極高的海洋資源價值。過去對於適合珊瑚生長棲地的研究多著重於現地調查以及小區域環境因子的探討,雖知水質、有光層深度、水深及水溫是評估珊瑚棲地品質的重要因子,但少有研究運用衛星遙測資料整合前述因子快速、大範圍評估珊瑚合適棲地。為探討利用不同尺度衛星遙測資料快速偵測珊瑚棲地的可行性,本研究以200公尺海底地形圖,搭配以MODIS Aqua及Landsat 8衛星影像製作之不同尺度珊瑚礁環境影響物理因子,建立簡易珊瑚礁棲地適合度分類樹模型,評估台灣海域造礁珊瑚,石珊瑚適合生長的棲地。 本研究收集相關文獻,選出兩種珊瑚生長溫度限制範圍(SST)、水深(WD)及透光層深度(euphotic depth Zeu)作為快速評估珊瑚棲地適合度的遙測環境因子,其中除水深外,其他因子都是動態變化,需要再訪率高的衛星資料。選取之大尺度衛星資料MODIS具有再訪率高的優點,使組合影像能克服雲覆限制、其棲地地圖能反映季節性水溫及透光層變化對珊瑚生長的影響。不過,因本研究採用NASA官方MODIS L3 SST資料解析度僅4 km,無法分辨環繞於小島周邊之珊瑚棲地,如北澎湖離島群。小尺度衛星資料Landsat 8具有30 m解析度之透光層產品及100 m的水溫資料,用於珊瑚礁棲地適合度分析可明確知道適合度高低的位置。但Landsat 8再訪率為十六天,影像受雲覆影響可用率太低且無法反應環境因子之動態變化。 在台灣海域大尺度部分,本研究利用200 m水深、1 km Zeu (8-day composite)及4km SST (L3 monthly)分別產製2003-2013平均月及每年棲地適合度地圖,分析棲地動態變化。台灣大部分東部海域除2003年外,2004-2013年均呈現適合珊瑚生長的狀態,其中2011-2013年有上升趨勢。綠島以2011年最佳,此後2011-2013年有下降趨勢;墾丁海域為台灣地區珊瑚棲地適合度最高的區域,研判因莫拉克颱風影響,僅2009年較差。蘭嶼海域受莫拉克影響,使2009、2010年西半側幾乎沒有適合度反應,但2011年後已恢復;澎湖海域,各年間變化差異不大。季節變動結果顯示,台灣東部海域7-9月棲地適合度最高;墾丁海域以5月為高峰、11月最低;澎湖、綠島和蘭嶼與墾丁季節變動相同。 大尺度棲地判釋結果除東部宜蘭蘇澳海岸、台東大武海岸及北澎湖離島群外,均大致與實際觀測到的珊瑚位置相符;小尺度判釋成果比大尺度細緻但差異不大。由大尺度成果發現,台灣東部海岸除宜蘭外應均為適合珊瑚生長之棲地,不過受到泥沙沖刷及沿岸流等未納入環境因子之影響,實際觀測到珊瑚的位置不如預期。本研究提出的以遙測因子快速、大範圍評估珊瑚棲地方法,可作為未知海域珊瑚資源調查之有效前哨資料,並具有高頻度分析珊瑚棲地變異熱點之優勢。
Date of Award | 2017 Aug 29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Chih-Hua Chang (Supervisor) |
---|
以多尺度遙測產品評估台灣珊瑚礁棲地適合度
柏聞, 蘇. (Author). 2017 Aug 29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