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社區環境、情感評價與幸福感之關係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ommunity Environment Affective Appraisal and Happiness Us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 陳 秋伶

Student thesis: Doctoral Thesis

Abstract

從文明之始,人類就不停探索幸福在哪裡?資本主義世界原以為經濟是幸福來源的主宰,但貧窮的佛教小國—不丹以國民幸福指數(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概念,顛覆了這個迷思。因此,幸福的概念從心理學跨界到各學門領域,環境心理/行為學對於居住幸福的研究如雨後春筍般萌發,且將研究焦點強調在居民與其居住環境的關係,並探討居住環境各面向對於居民情緒的關係和對健康福祉的影響。因此,本研究目的即在探討社區環境對居民情感評價以及幸福感認知之影響與關聯性。 為了避免所研究的現象是來自某種特定的社區型態,研究設計特別多樣性地選擇各種在台灣的典型社區,或其混和型態。本研究取樣 5個社區,分屬典型之台灣社區型態或其混合形式:電梯大樓、電梯公寓、透天厝與平房,以位於台南的大安新城國宅社區、怡平里社區、龍山里社區,以及地處高雄的宏毅社區及宏南社區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根據5處社區居民共發放568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473份位樣本進行分析,透過量化統計的描述性統計、項目分析、因素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結構方程模式等方法,以驗證本研究各項假設。 迴歸分析結果顯示,社區產生的環境刺激(包括實質環境、服務機能、涵構)誘發了居民的情緒反應,而這些因素主要涉及戶外環境,因為?多研究發現室內生活條件對居民對社區環境的認知並沒有顯著影響。居民對於社區的情感評價進一步地左右了其幸福感的產生。居民對於社區的情感評價可分為「愉悅」、「控制」及「喚起」3個次構念,幸福感則包括「知足」與「常樂」2個次構念。研究結果也證明了社區環境對社區居民的情感評價具有正面影響效果,並指出,在規劃和打造幸福社區時應同時考量物質的和感知的環境。在居民對於社區的情感評價上,「實質環境」和「服務機能」次構念的效應大小是相似的,但「社區涵構」次構念的影響被發現占主導地位。「實質環境」的綠地、配置、美學和街道意象,以及「服務機能」的通道與出入、社會服務和休閒服務,均與情感評估相關,其影響效果規模從小到中。同樣地,「社區涵構」中的社交生活和居住時間與情感評價也有相關聯,且具有中等的影響效果。進一步來看,社區環境中的配置、通道與出入、社交生活和居住時間等4個因子各別都會影響居民情感評價的「愉悅」、「喚起」和「控制」等因子。結果也指出,社區實質環境中的綠地、配置、美學、通道與出入、社會服務機能等元素皆顯著地影響居民對幸福感的認知;其中通道與出入、社會服務則同時影響了幸福的「知足」及「常樂」兩個元素;而社區配置及美學則與「知足」顯著相關,綠地及商業服務顯著影響「常樂」。 進一步就結構模式方面加以探討發現,實質環境、涵構、情感評價以及幸福感四個構念間具有一個結構性的關係;且實質環境並不直接影響幸福感,而必須透過社區涵構和情感評價來影響居民的幸福感。社區涵構在整個模式中處於關鍵地位,實質環境中以「配置」及「通道與出入」最重要,社區涵構中「社交生活」最重要,情感評價中「愉悅」最有影響力。 上述的社區實質環境、涵構、居民情感評價與幸福感等4個構念的相關性與結構性研究結果,提供了新的重要見解,城市和建築專業人士可以使用它們來創建對居民更宜居、更具吸引力的社區,藉此規劃者和設計師即可以創造一個愉快的社區,讓居民感到快樂。
Date of Award2019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Heng Zhang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