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聚落發展觀點下高雄市緊湊程度之研究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The study of Kaohsiung compactnes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ettlement development
  • 潘 又增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都市樣貌的形成,是經由時間與空間不斷累積演進而成,受到社會、經濟、歷史及其他層面的非實質因素所影響,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都市形態。其中,都市的土地使用、密度與街道空間可及性,更是扮演承載人們流動與活動的容器,其呈現出的結構脈絡,無形間隱含人們活動分布與聚落擴張變遷的歷程。探討都市規劃議題時,以一地區的緊湊程度瞭解其空間結構所形成之形態特徵,是可採取的一種研究途徑。 本次研究所採用之緊湊指標包含混合使用指標和密度指標,希望能將緊湊指標運用於高雄市的緊湊程度測量上,用可視化方式顯示都市內部差異性。為能使緊湊指標能於空間結構上顯示,本研究以95年國土利用調查,土地使用地塊為測量單元,並利用GIS軟體運算。 經由本研究實驗發現,高雄市可指認出21個緊湊核心,最緊湊集群集中於前金區與新興區,向外延伸至苓雅區北側、三民區南側以及鳳山區的西側,並可看出高雄市除了上述區域形成的主要緊湊核心外,還有數個次緊湊核心的分佈,散布在各區中,離主要緊湊核心較遠。根據本次緊湊指標實證分析所指認出之緊湊核心,對照高雄市現況發展以及高雄市聚落發展文獻回顧,可發現所劃設之範圍確實為緊湊程度較高之地區,因此可知本次研究可反映出真實都市緊湊的空間結構。由文獻回顧整理及分析中,可得知高雄市發展核心由早期近台南市發展逐漸向南,進而由西向東,形成現今以舊高雄市主要核心與散布周圍次核心,與實證結果相呼應。綜合本次研究的目的與結果發現,發展較早之聚落,其緊湊程度較高,由以清領時期發展之聚落,時至今日土地使用的混合程度與密度都相對較其他時期發展之聚落來的高,也為周圍地區的生活核心。
Date of Award2014 Aug 21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Han-Liang Lin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