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遙測影像實施大尺度變異點自動化比對與整治績效評估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Restoration Efficiency Evaluating by Automatic Changing Detection with Large-scale Remote Sensing Images
  • 李 佩玲

Student thesis: Doctoral Thesis

Abstract

台灣地理位置與氣候因素特殊,加上造山活動使得台灣地形陡峻、地質破碎。而歷年來國內大地震使得地層受到擾動,誘發山崩之累積降雨門檻值逐漸降低,每當遇有強烈颱風、地震或是梅雨季伴隨強降雨發生時,皆會導致土石流及山崩等災害產生。 過去山崩模式分析多針對單一地震或颱風事件?進?研究,對於台灣及水庫集水區而言,?者因空間尺度不同,因此引發山崩之影響因子也不盡相同。本研究以全台研究區及曾文水庫集水區,進行不同遙測影像尺度下,討論其山崩複合性及長、短時間觀測下,影響因子之特性與相關性,並進行山崩潛勢模擬分析與山崩災害圖建置。此外,為瞭解政府每年所進行的崩塌地整治工程中,植生變遷發展趨勢,研究中以曾文水庫集水區為例,透過不同時期衛星影像,以常態化植生指數(NDVI)與植生覆?因子(C) 值在崩塌地治理工程與自然復育下(未整治)進行不同時期之植生變遷狀況監測評析。 研究結果指出,全台研究區進行2011年~2013年不安定指數分析,三年影響因子排序重複性高,顯示因時間性拉長、區域範圍大,各影響因子之特質在計算過程中有可能會被消蝕或拉升至一平均值。而曾文水庫集水區進行2012年5月、7月及8月不安定指數分析,三個月因子排序重複性低,輔以當年度豪雨事件進行探討,發現於短時間小尺度空間中,當觀測時間較短及區域範圍小時,影響因子區域性特質將被突顯反應出。此外,透過2012年~2014年衛星影像,進行常態化差異植生指標與植生覆?C值估算,顯示曾文水庫集水區治理工程之植生變遷呈現良好趨勢。同時,輔以2012年~2014年觀測之工程變化照片,探討在不同工法下治理工程之整治績效評估。
Date of Award2016 Sept 5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Ting-To Yu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