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某些銀行總在金融危機時自己也同時陷入危機?是什麼原因,讓它相較於其他同業顯得特別脆弱?本篇研究,觀察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台灣上市銀行業股價報酬表現,並以此股價報酬表現為基礎,進而觀察當2007年金融海嘯發生,則台灣上市銀行業是否已有足夠的能力度過海嘯?抑或,與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時一樣,在失控的洪流中載浮載沉?其實,無論隨波逐流或者勇渡風暴,其背後支撐銀行的因子究竟是什麼,才是本研究所關注者。 參考文獻後,本研究形成「風險文化假說」以及「學習假說」兩個面向作為探討路徑。「風險文化假說」的部分,實證結果顯示,台灣境內上市銀行乃高風險文化者,係指台灣銀行業經營模式,為達報酬目標不惜犧牲原有的獨家資訊(Private information)優勢,讓經營風險升高亦在所不惜。如此作法,將使得台灣境內銀行業之經營變得敏感,面臨大環境景氣波動,抵抗力低弱。「學習假說」的部分,實證結果顯示,台灣境內上市銀行並沒有文獻所提到的「學習」行為,亦即台灣境內上市銀行,錯誤一犯再犯,雖經歷兩次金融危機卻仍有重蹈覆轍的情況,經營狀況令人憂心。
Date of Award | 2015 Jul 20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Tse-Shih Wang (Supervisor) |
---|
以銀行業1998以及2007兩次金融風暴之股價報酬,觀察銀行業之經營是否受風險文化之影響?--以台灣資料實證結果為例—
秀雯, 吳. (Author). 2015 Jul 20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