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與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的研究逐漸興起,分別認為透過讓受試者從事數位遊戲與給予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的方式,可達成提升視覺注意力與培養專注力的效果。然而,非常少研究曾檢驗這兩種訓練活動對於教育場域變項的遷移效果。因此,本研究聚焦在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與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對於學生課室學習的影響。為了能在課室中實施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研究者應用較能簡易安裝於課室教師教學情境的心電訊號感測器。本研究主要探討兩個主題:(1)分析學生課室情境中心率變異性非線性分析參數SD2(非線性分析中龐卡萊圖X2軸向上資料分布的標準差)與其主觀課室專注力之關連;(2)探討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與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對於學生視覺注意力、課室專注力與學業成就之影響。本研究以高雄市一所家商一年級四個班級學生為對象,隨機分派為不接受實驗操弄組(對照班)、給予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組(實驗班一)、進行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組(實驗班二)與給予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再加上進行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組(實驗班三),人數依序為34人、32人、34人與42人。針對?個研究主題,以對照班資料進行研究主題一之分析,而針對研究主題二的部分,研究者依據2(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分成進行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與未進行訓練兩個水準)×2(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分成給予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與未給予回饋兩個水準)的架構進行準實驗研究。?位遊戲式注意?訓?於課後進?,學生需完成每週2 8 小時,總計3 週,共 8 5 小時的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專注力生?訊號回饋是在每堂物?課開始時,以小組競賽的型式,給予專注力生?訊號回饋卡,並依回饋卡上的數值進行競賽。透過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研究主題1的結果顯示:學生心率變異性非線性分析參數SD2值與學生主觀課室專注力的相關值為0 38,SD2值對於主觀課室專注力之解釋量為14%;透過三因子混合變異數分析與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統計檢定,研究主題2的結果顯示:(2-1)視覺注意力部分:進行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的學生在後測與延後測,均高於未進行數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組。(2-2)課室專注力部分:進行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的學生在課室專注力第一次中測得分高於未進行訓練組,而給予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的學生在三次課室專注力中測的分數均高於未給予回饋組。(2-3)學業成就部分:就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的影響而言,在未給予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的條件下,未進行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學生的學業成就分數高於進行訓練組,但是在給予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的條件下,進行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學生的學業成就分數高於未進行訓練組。就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的影響而言,在未進行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的條件下,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對於學業成就沒有顯著影響,但是在進行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的條件下,給予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組的學業成就分數高於未給予回饋組。總結而言,本研究的結果發現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能顯著提升學生視覺注意力,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能顯著增進學生課室專注力,而數位遊戲式注意力訓練需配合給予專注力生理訊號回饋才能對於學業成就產生正向影響。本研究依據結果進行討論與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位遊戲式注意?訓?與專注力生?訊號回饋對注意?、課室專注?與學業成就之影響
奕樺, 陳. (Author). 2014 Feb 13
Student thesis: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