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製造系統回收品訂購量及分類機制投資決策之研究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A Study on Order Quantity of Reclaimed Products and Investment for Classification Mechanism in Remanufacturing Systems
  • 張 群佑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隨著環保意識的崛起,各國政府紛紛制定了相關回收法規,因此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關注再製造活動所能帶來之利益。再製造活動中,再製造商首先將需對產品進行回收,而由於每位消費者使用產品的方式與時間都不盡相同,因此造成回收品之品質參差不齊,而不同品質之回收品又將有不同之再製成本,故廠商可建立分類機制將回收品進行分類,然而分類機制的建立將需投入成本且分類並非百分之百準確,故再製造商將需綜合考量多種因素以決定是否於再製前建立分類機制。本研究即針對此議題,探討於市場需求不確定下再製造商建立及不建立分類機制分別之獲利情形,而若再製造商建立分類機制,本研究將分為兩個情況進行探討:(1)僅投入固定成本於分類機制;(2)投入固定成本於分類機制並投資額外金額以提升該機制之分類準確度,若再製造商不建立分類機制,將無法判別回收品之品質差異,因此假設無分類機制狀況下所有回收品都將以較高之再製成本進行再製。本研究分別建構出建立及不建立分類機之下再製造商之利潤函數,並藉由模式的性質比較再製造商於三種不同情況下之獲利情形,最後探討參數變動對於同時投入固定成本及額外投資金額於分類機制下之利潤、回收品訂購量及額外投資金額的影響。分析結果指出當採購成本較低、販售價格較高時,採取建立分類機制之策略較佳;當採購成本較高、販售價格較低時,採取不建立分類機制之策略較佳;當投資前回收品被分類到高及中等品質比例均較高時,採取同時投入固定成本及額外投資金額於分類機制策略之利潤將高於僅投入固定成本於分類機制;當補救成本及投資前回收品分類錯誤比例之平均值均較高時,採取同時投入固定成本及額外投資金額於分類機制策略之利潤也將高於僅投入固定成本於分類機制。
Date of Award2018 Jun 21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Yeu-Shiang Huang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