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環境噪訊探討2016美濃地震同震及震後的地震波波速變化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Velocity Changes caused by the 2016 Mw 6 5 Meinong Taiwan Earthquake using Ambient Seismic Noise
  • 曾 柏鈞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2016年2月6日3點57分26秒(當地時間GMT+8)發生高雄美濃地震,震央位在高雄市美濃區,深度為14 6 km,芮氏規模為6 6,最大震度7級位在台南新化、左鎮一帶,造成多處房屋倒塌及117人死亡,是繼921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地震。我們收集距離震央40 km以內的17個連續記錄的地震測站,採用每兩個測站的環境噪訊計算其交互相關函數(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 CCF),透過三年的資料疊加,建立兩站之間的經驗格林函數(empirical Green's function EGF),應用在估算地震波波速的變化以及三維速度模型。 我們計算17個測站共136對每日的CCF與參考相關函數(reference correlation function REF)的時間延遲,在2014至2016三年內,從0 01 Hz至2 Hz共分析6個頻帶,得到相對地震波波速變化,再利用曲線擬合方程式,估算同震(co-seismic)速度變化量,發現在新化斷層以北以及距震央20 km西側分別有約0 463%及0 206%的速度下降量,在震後恢復(post-seismic recovery)上,前者波速並未恢復至震前(pre-seismic)速度,而後者在6個月內恢復至震前值。將兩站之間的EGF,採用環境噪訊層析成像法(ambient noise tomography),得到三維剪切波速度模型,結果顯示,在新化斷層以北,S波波速呈現相對高速,對應到古地壘構造(佳里古脊),而S波低速區分佈在高屏平原,對應到由西南外海延伸至陸地的泥貫入體(mud diapir)及泥火山(mud volcano)。 從震後6個月的GPS位移場來看,在新化斷層以南,朝西南向位移約30 mm,但新化斷層以北卻無顯著的震後位移量,將GPS觀測量與波速變化、速度構造及震測剖面綜觀討論下,新化斷層鄰近台南盆地與泥質陸棚的邊界,新化以北的高速帶可對應到佳里古脊,南段的塊體則位在大陸斜坡上。我們認為由地震造成的強烈地表晃動,使得同震波速下降,是由於鬆軟的土質受到強烈晃動後,液壓增加,其岩體間的孔隙率及透水性上升、既有的裂隙被擴張,使得震波波速下降。新化以南較短時間的震後波速恢復,是由於南段塊體的推擠,使得應力上升與微小破裂的癒合,岩體透水性下降,達成震波波速回升。由此推論,新化斷層扮演著屏障的角色,阻擋美濃地震震後滑移向北的延伸。
Date of Award2017 Aug 23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Ruey-Juin Rau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