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與非受虐兒童就醫行為差異及危險因子探討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Identifying the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Differences and the Risk Factors Between Victims of Child Abuse & Non-Abused
  • 吳 芷螢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前言:兒童虐待對兒童身心健康有嚴重且長期之影響。由過去研究已知,受虐兒童就醫特徵有醫療使用成本高、經常更換就醫地點、特定傷害類型為兒虐的風險高等。但過去探討兒虐前就醫特徵仍有不足之處,如研究追蹤時間短、觀察就醫類別不全面或多為地區型研究。故本研究欲利用臺灣全民健康保險資料,追蹤2007年出生世代,探討受虐個案初診兒虐相關特徵、初診兒虐前一年與後一年就醫特徵及兒虐再發生狀況。本研究假說為,受虐兒童在初診兒虐前有較高的門診、急診與住院率。此外,門診初診兒虐者,後續再發生兒虐的機會大。 材料與方法:使用2007-2008年全民健保承保檔、2007-2013年全民健保門急診及住院處方及治療明細檔,追蹤2007年出生世代至五歲的就醫資料。若觀察時間內就醫診斷碼曾出現ICD-9-CM N-code 995 5x及E-code E960-E969者,則納入本研究之受虐個案。並將兒虐類型依兒虐診斷碼簡化為:心理虐待(995 51)、身體虐待(995 52 995 54 995 55 E961-E966)、性虐待(995 53 E960)與其他虐待(995 5 995 50 995 59 E967-E969)。受虐與非受虐兒童的配對方式,使用回溯性巢式個案對照研究,透過配對受虐個案年齡、配對比例1:10,選出非受虐組(觀察時間內就醫診斷無出現上述代碼者)。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受虐及非受虐兒童人口學與就醫特徵,並以卡方/精確檢定比較兩組差異,另以條件式邏輯斯迴歸計算兒虐風險。 結果與討論:2007年世代的兒童虐待診斷累積發生率為每萬人18 92。而初診兒虐類型以其他未明示虐待為最多(72 8%),可能與本研究樣本為低齡兒童有關。過去研究顯示,身體虐待、忽略與其他虐待比例隨年齡增長而減少,精神虐待及性虐待比例則增加。而75 0%初診兒虐個案於急診發現,顯示急診為兒童虐待重要的就醫地點。條件式邏輯斯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兒虐危險因子有女性(OR=1 34 95%CI=1 08-1 67)、低收入戶(OR=3 35 95%CI=1 71-6 57)與出生投保地中低度都市化地區(中度OR=2 01 95%CI=1 60-2 52、低度OR=1 64 95%CI=1 13-2 38),與過去研究結論相似。而初診兒虐前一年曾使用1次受傷急診後續發生兒虐OR=2 39 (95%CI=1 72-3 32)、2次以上受傷急診OR=3 92 (95%CI=1 99-7 72);使用2次以上非受傷急診OR=2 39 (95%CI=1 43-2 68);使用1次非受傷住院OR=1 63 (95%CI=1 19-2 23)、2次以上非受傷住院OR=2 22 (95%CI=1 42-3 47)。在初診兒虐後一年內,住院初診兒虐者因傷就醫的比例高達47 4%,可能因其兒虐傷害較為嚴重,需要長時間且規律的照護資源介入。又門診初診兒虐者,再發生新的兒虐事件比例有6 7%,可能原因為門診發現兒虐嚴重程度較輕微,或門診無足夠資源可進行兒虐後續追蹤,使得這群受虐兒童容易重覆發生兒虐事件。本研究使用健保資料庫追蹤2007年世代,有低估兒虐個案之可能性。透過觀察受虐兒童初診兒虐前、中、後不同時間段,可詳細的描述兒童虐待人口學與就醫特徵,更呈現不同嚴重程度的虐待,後續再發生兒虐事件之程度。藉由本研究結果,期望增加醫事人員及早辨識疑似兒虐個案之可能性、及早介入治療與追蹤,防止受虐兒童持續處於風險環境之中。 結論:2007年出生世代的兒童虐待診斷累積發生率為每萬人中約有19人。初診兒虐類型以其他未明示虐待最多、以在急診發現為最大宗。兒虐人口學危險因子有女性、低收入戶與出生投保地中低度都市化。而首次兒虐前一年使用受傷急診1次以上、非受傷急診2次以上、非受傷住院1次以上其兒虐風險較高。在首次兒虐後一年內,住院初診兒虐者因受傷而就醫比例較高;門診初診兒虐者,再發生兒虐比例高。
Date of Award2016 Jun 24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Liang-Yi Wang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