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疹為?疹病毒引起之炎症性疾病,其特徵為集簇的水皰。Acyclovir (ACV)因價格便宜且治療效果較佳,為常用的抗?疹病毒藥物,投與途徑包括注射、口服、乳膏劑及眼用軟膏。然而其水溶性不佳,腸胃道吸收緩慢、易變且不完全,須頻繁給藥進而影響病人服藥順從性。而在局部使用方面,ACV難以穿透角質層,造成藥品在表皮基底層的量不足,亦須一天使用多次來達到療效。 微乳劑是同質、透明、熱力學上的穩定態,組成包含水、油和界面活性劑,通常還會添加共界面活性劑(co-surfactant)。做為藥物傳輸送系統,微乳劑具有高穩定性、增加藥品溶解度而提高口服生體可用率、對皮膚的穿透性比傳統劑型佳等優點。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製備ACV微乳劑並評估其特性,探討不同油、水、界面活性劑組成對皮膚穿透的影響,並比較口服與局部投與微乳劑在藥動、生體分佈與生體可用率之差異,期望能開發口服與局部投與ACV微乳劑型應用於?疹之治療。 研究結果 以水: dimethylacetamide (1:1)、油酸與tween 20: transcutol P (2:1) 組成的微乳系統具有最大的微乳相面積,並且有助於增加ACV溶解度。本研究中選擇的四個微乳處方皆為奈米大小 (<200 nm)、含藥量為0 1%,在室溫環境下貯存三個半月處方之油滴大小與藥物含量百分比皆保持安定。 體外穿皮試驗結果顯示所有微乳劑處方皆比市售品Zovirax具較高的皮膚滲透性,而處方A與其他三個處方相比具最高穿皮速率、八小時累積穿透量,以及八小時表皮層與真皮層滯留濃度,且皆有統計上顯著差異,組成中的水相為提升穿皮速率之主要因素。 口服投與試驗結果顯示所有微乳劑處方(10 mg/kg)皆比懸液劑對照組 (25 mg/kg)具較高的最高血中濃度、曲線下面積與大幅增加生體可用率,界面活性劑是增加ACV吸收的主要因素。在皮膚的分佈情形為表皮層高於真皮層,處方A的表皮層與真皮層藥物濃度略高於其他處方與懸液劑。皮膚投與試驗結果顯示四個微乳處方(100 μg/ 3 72cm2)皆比市售品對照組(5 mg/ 3 72cm2)具較高的最高血中濃度、曲線下面積,市售品在給藥處表皮層濃度明顯較高,在給藥處真皮層則與微乳劑差異不大,在未給藥處皮膚的藥物分佈情形則相似。 研究結論 本研究開發之ACV微乳處方不論是口服或經皮投與對於改善藥物吸收確實有其可行性。口服微乳劑於溶解度、體內吸收與生體可用率皆有增加,皮膚局部使用亦有增加穿皮速率與穿透量,因此ACV微乳劑對於未來臨床抗病毒具有相當潛力,亦可做為未來相關劑型研究之參考。
Date of Award | 2014 Aug 27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Jui-Chen Tsai (Supervisor) |
---|
口服與局部投與Acyclovir微乳劑型之開發研究
齡方, 許. (Author). 2014 Aug 27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