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都市高度發展及擴張,都市能源耗用使二氧化碳排放量急遽成長,二氧化碳減量工作已成為各國重要課題。過去相關研究中,多數受限於從上而下的過大尺度資料,且多選用單一的空間或時間尺度,對碳收支現象的呈現及說明有限。因此,本研究以台南都會區為對象,結合都市空間資訊及統計數據資料庫,計算台南都會區二氧化碳系統內外情況,包含建築物電力及燃氣使用、道路運輸等二氧化碳排放源,系統內綠地、水體等具有二氧化碳吸收?能。以GIS建立200×200m網格的碳收支現況地圖。結果可得知在二氧化碳排放集中於高都市化區,即人口密度大於5000人/km2區域。在高都市化區以建築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占總排放量54%),且因台灣高溫及空調使用特性,夏季二氧化碳排放量高於冬季11%;低都市化區二氧化碳排放則以道路運輸比例最高(87%),季節差異不顯著。利用其結果進一步以50×50m網格探討不同都市類型的四個案例區域,所得之結果也發現綠地對二氧化碳吸收量的成效有限,因此本研究採用三大減碳對策並評估分析其效益,整體結果以建築屋頂PV發電具有最佳減碳效益,在30%屋頂面積設置太陽能板情況下,四個案例區域的減碳效益介於4 5-31 1 kgCO2/m2?yr,因夏季空調耗能,整體太陽能替代率冬季大於夏季。而交通運輸減碳效益受到區域內二氧化碳排放組成的影響,交通運輸碳排比例越高,減碳效益也越高。本研究貢獻為以高解析度網格呈現碳收支結果並量化太陽能發電減碳潛力,提出使都市運作排放的二氧化碳減少環境衝擊的調適策略,確保都市及周圍環境的永續性,提供未來都市規劃政策與環境氣候變遷調適適當的建議。
Date of Award | 2017 Jul 26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Tzu-Ping Lin (Supervisor) |
---|
台南都會區都市碳收支地圖之建置及分析
佩儒, 吳. (Author). 2017 Jul 26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