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全身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侵犯到多重器官的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必須長期使用藥物以控制病情。其中,類固醇是最常使用到的藥物。但類固醇長期服用,可能導致各種副作用的發生。然而類固醇使用的安全劑量目前尚未被明確定義,但每日劑量<7 5毫克prednisone/天似乎有較少的副作用發生。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分析台灣地區SLE病人之治療用藥及類固醇的處方型態,並探討病患於SLE確診後,經由類固醇治療可能產生的各項共病症發生率為何。且針對類固醇使用與帶狀皰疹發生的相關性進行探討。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個全國性,以人群為基礎的回溯性世代研究,以台灣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數據為資料來源。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之重大傷病證明明細檔,擷取診斷代碼為「710 0」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且其第一筆重大傷病卡申請日期需介於2001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之間,定義為新確診之SLE患者。分析SLE確診後五年期間類固醇以及其他SLE治療用藥處方型態,並進行類固醇相關之共病症發生率分析。此外,本研究亦進行嵌入型病例對照研究。病例組與對照組?組之間以?齡、性別為配對條件,每一個感染帶狀皰疹且住院之病?組患者最多將配對到8個對照組患者。以多變項條件式?輯迴歸分析法,並以免疫抑制劑使用與疾病史為校正因子,分析SLE患者類固醇使用與帶狀皰疹發生之相關性。 研究結果 本研究共納入4 894位SLE患者。其中包含4 333位女性患者(88 54 %)。平均年齡為38 55±14 93年。於觀察期間,類固醇平均每日劑量為6 47毫克prednisone相等劑量/天。患者會在第一年使用較高的類固醇劑量(類固醇平均每日劑量為10 79毫克prednisone相等劑量/天),之後逐年減少。病患在確診後第一年罹患與類固醇使用相關之共病症發生率較高,之後亦呈現逐年減少的趨勢。 另一嵌入型病例對照研究法分析SLE患者其類固醇使用與帶狀皰疹發生之相關性。共納入1 927位SLE患者,含發生帶狀皰疹且住院之病例組215位及1:8比例匹配年齡及性別之無帶狀皰疹發生且住院之對照組1 712位。結果顯示,指標日期前365天內,病例組相對於對照組,類固醇的暴露劑量較高。以多變項條件式?輯回歸分析,暴露高劑量類固醇的(類固醇平均每日劑量?7 5毫克prednisone相等劑量/天)會增加帶狀皰疹發生之風險( p <0 001)。 結論 在台灣地區,類固醇是SLE患者最常使用到的藥物。這群病患必須小心監測與類固醇相關副作用的發生。當使用到高劑量類固醇時,亦須特別注意帶狀皰疹的發生。
Date of Award | 2014 Aug 24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Yea-Huei Kao (Supervisor) |
---|
台灣地區SLE病人類固醇之處方型態分析
俊名, 陳. (Author). 2014 Aug 24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