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推移,壩體?能是否仍達到預期效益,須以宏觀角度去思考壩體的存與廢。七家灣溪一號壩為台灣首座壩高大於10 m的拆除案例,其拆前以科學分析之基礎與長期生態監測兼備之評估經驗實屬可貴,為了使拆除經驗能實際助於決策者以全面性觀點進行壩體拆除考量,因此建立一套適於台灣壩體拆除決策流程有其必要。壩體拆除流程之建立主以美國之流程架構為藍本,亦參考國內環境影響評估中所制定的定量評估系統,進而擬定定量之評估指標並加入參與式決策,並選定位於台中市大甲溪流域上游有勝溪及七家灣溪之防砂壩為拆壩決策之案例分析。 本研究壩體拆除流程之建立共分為七大步驟,分別為(一)初步擬定目標、(二)基礎資料蒐集與分析、(三)複合指標之評估、(四)參與式決策、(五)目標性確立與拆除計畫、(六)長期監測及(七)目標完成。其中以經濟、安全及生態之三面向,共九項複合指標進行量化評估表示拆壩可行性,再以公眾參與決策壩體是否拆除。由案例分析之結果得知壩體優先改善為七家灣溪一號壩,與雪霸國家公園當初決策之結果一致,顯示其擬定之定量指標具某程度上之參考價值。本研究所建立之壩體拆除流程將有助日後決策者對於壩體拆除整體作業流程之掌握,並提昇拆後之正面效益及降低衝擊。
Date of Award | 2015 Sept 3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Hsiao-Wen Wang (Supervisor) |
---|
台灣壩體拆除決策流程之建立
上琳, 郭. (Author). 2015 Sept 3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