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氣候變遷的在地協力調適行動—以屏東養水種電及光采濕地的推動經驗為例(2010–2016)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Local Collaborative Adaptation for Climate Change—A Case Study of “Raise Water Grow Electricity Project” and “Guan— Tsai Wetland Project” in PingTung(2010-2016)
  • 林 淑惠

Student thesis: Doctoral Thesis

Abstract

面對氣候變遷在時間、空間、風險類型上的跨尺度、複合式、不確定風險的多重 挑戰,現有行政部門顯然已無力回應,亟需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治理框架,建構多元主 體共同治理的合作關係以推動跨域整合治理行動。在典範轉移的倡議之際,需要更多 不同政治文化傳統中的實作經驗來充實豐富新的在地協力治理典範內涵、以填補理論 與實務之間的空白落差。 本篇研究以 2009 年莫拉克風災屏東災後重建「養水種電」與「光采濕地」計畫 為例,透過研究者雙重田野身份:地方政府公務員及社造工作者,採用參與研究,探 討屏東地方政府與企業、在地 NGO 協力合作、推動氣候在地治理行動之內部動態。 研究發現,屏東開展「與水共生」在地氣候調適治理行動,在知識論上納入生態 環境的保育,重繫在地關係網絡,正視在地住民和環境的關係,在行動論上著重不同 行動者跨域整合的協力效能。地方政府與在地 NGO 延續過往社區營造累積之經驗, 從「共學」為合作起點,各自發展出以「權」、「能」為核心的服務實作建立多元行動 者間相互同理、彼此信任、創造利益共享、風險共承的合作關係;藉由政策實作,逐 步完成集私利而共利、以讓利而公利、共利而公利等「以私會公」三個層次,兼顧各 自行動者自利需求也創造更大的公共利益;藉由技術實作,整合跨學科及在地草根智 慧的知識資源,並透過試辦策略做中學、演繹式滾動與串接式滾動等行動途徑,突破 專業分科、政策制度困境,進行空間、產業、能源轉型等跨域整合,從實作過程中反 覆琢磨兼顧人與自然共生的在地最適策略,達到多重主體的在地調適治理目標。
Date of Award2017 Sept 5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She-Ming Chen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