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區域再生是整體性環境的保存再生,並且強調其隨時間變遷的場所精神與其內部的文化與社會機制。歷史區域因著空間範圍之廣、再生議題具專業性且多樣性。台灣早期保存經驗常常是由政府部門與專家學者主導、側重於歷史保存價值與文化觀光經濟效益,致使歷史區域保存再生工作需要面臨(1)空間場域缺乏整體性連結與當代生活機能不足、(2)保存再生工作無法持續性運作、(3)在地生活者與歷史環境的社會關係薄弱等課題。 文化資產的價值不是自明的、天生的、理所當然的;國際文獻中重視在地居民參與,期待保存再生工作能藉著在地居民參與行動而產生社會關係的連結,藉著在地居民參與學習詮釋文化資產的當代文化重大意義,並且支持文化資產融合於當代多樣性生活機能的整體性空間場域。台南舊城所在區域範圍廣大,歷經時空變遷而累積保存的多樣性課題,同時也面臨都市發展與歷史保存的兩難困境。近年來,台南市舊城區有機會藉著舊城歷史區域保存再生的相關計畫執行與活動辦理,推動整體性的保存再生工作,嘗試以在地團體參與連結的整合性運作模式,因應上述歷史區域保存再生的現況議題。 本研究藉著參與觀察舊城相關計畫與活動的實踐過程,與整理相關計畫、會議、研究訪談等相關書面資料,討論分析參與行動實踐過程,以提出相關運作與對歷史區域保存再生的可能助益,包括:(1)在地活動應是持續性參與過程,有機會促成在地居民普遍性參與與在地團體連結,以形成對於文化資產保存再生看法的集體性表現詮釋,醞釀文化資產的當代生活文化內涵。(2)歷史區域環境應是持續動態變遷過程,藉著歷史區域再生的支持性環境的建構,促進在地居民參與行動與平台機制互動合作,促成文化資產、歷史環境與地區生活環境三者的整體性連結,並且醞釀歷史區域再生的當代新機能需求。(3)在地組織是持續動態連結的整合性平台機制,以計畫執行與活動辦理為其促成媒介,並藉著在地團體能承載的運作特質、能自我增能的運作特質,以及讓在地團體提供、轉化既有資源以支持歷史區域再生新機能需求的整合特質,成為支持歷史區域再生的社會機制。此外,在實踐經驗中發現,雖然在地團體因自身體制異動而有中止參與行動的情形,然而以複數在地團體連結的整合性平台機制,可以彈性轉變運作模式、以其他在地團體為主體、持續性參與實踐保存再生工作;也能等待中斷參與的在地團體調整後,再重回平台機制。這是複數在地團體參與的平台機制運作特質,也是在地生活文化內涵能持續性醞釀的關鍵。
Date of Award | 2014 Jul 4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She-Ming Chen (Supervisor) |
---|
在地組織參與歷史區域再生之研究─以舊城聯盟組織參與台南市舊城區再生為例
紀邦, 盧. (Author). 2014 Jul 4
Student thesis: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