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質脆弱加上每年夏秋兩季好發颱風,集水區內崩塌的泥砂沖入庫區造成水庫淤積日益嚴重,為求水庫用續發展,政府每年編列高額預算整治水庫集水區,而如何評估集水區特定工法之整治績效,成為必要課題。 一般集水區整治工程的評估常使用以計算土壤沖蝕抑制百分比與流心線比較的深度法、以數值地形相減或是經驗公式推估出的體積法,以及歷年崩塌地及植生覆?率演變之面積法。深度法的資料蒐集往往耗時耗力,而體積法所需之DTM不如衛星影像具有多時相性與普及性,因此本研究採用面積法作為評估準則。 本研究嘗試以遙測衛星影像對全台灣最大蓄水容量之曾文水庫集水區進行分析,以不同物件類別在影像上呈現獨特的光譜特性,將多時期衛星影像,以物件導向分類法分類出崩塌地、水體、雲、陰影與植生等類別,再經由圖層套疊分析,計算每期影像新增的崩塌地。計算並比較整治前後的新增崩壞比來判斷整治績效,亦透過雨量分級來比較相同降雨標準下不同子集水區的崩塌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除了大埔防砂壩清淤及河道護岸工程外,未整治的子集水區新增崩壞比高於已整治的子集水區,而整治過後的子集水區一年半內新增崩壞比約在0 1%左右,且所產生之新崩塌多發生於非整治工程有效範圍的上游區域,而下游河道內與河道兩側並無明顯土砂堆積情形,可謂整治有效;未整治的子集水區在相同的時間內,新增崩壞比雖無明顯改變,但在衛星影像上可以看見下游河道有明顯變異情形,推測應為河道淤積或者是河川攻擊坡處發生崩塌情形。
Date of Award | 2015 Aug 21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Ting-To Yu (Supervisor) |
---|
小集水區整治方法評估-以曾文水庫為例
儀君, 杜. (Author). 2015 Aug 21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