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棲型?虎對天然及人造產卵點之選擇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pawning Shelter Selection by the Benthic Goby
  • 柯 宗佑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近年來因為氣候加劇變化,發生?多的洪水及乾旱等極端事件,隨之而來的是頻繁的水利工程,然而工程計畫對淡水生態系統帶來不小的負面影響,尤其對於底質環境影響更是甚大。隨著生態永續的意識抬頭,對於魚類、水棲昆蟲、水生植物等生物之棲地的關注也日益增加,而底質粒徑之大小與組成改變,無論是對於魚類、或是其他水生生物都會造成衝擊,在台灣過往的研究,對於環境因子與生物間的關係都已經有所了解,但利用改變底質、增加棲所為方式來復育生態之研究卻是鮮少著墨。台灣約有247種?虎,其中有12種棲息於淡水中的?虎被認定為瀕臨危險的狀態,倘若能以人造材質增加?虎的棲所數量,能夠提供淡水?虎有合適的產卵棲所,能幫助瀕臨危險的?虎增加其繁殖及成長的空間。因此本研究於五溝水村的一號水門下游及五福橋下游處,放置四種不同材質、形狀大小的人造棲所後,透過短吻紅斑吻?虎的魚卵採樣(分別為人造棲所有魚卵採樣、自然棲所有魚卵採樣)、環境因子測量與伏流水情況的判定,搭配統計分析推求目標魚種在產卵時,對於底質與環境因子的偏好,進而瞭解人造棲所對於目標物種是否有所助益。 透過?虎在人造棲所或自然石頭有魚卵點位與點位網格內可被產卵棲所總面積的關係得知,在可用棲所較少時,選用人造棲所數量較多;在可用棲所較多時,自然與人造棲所無明顯選用數量差異。再透過獨立樣本T檢定的結果得知,人造棲所與自然棲所之間魚種選擇產卵的水質參數有顯著差異分別為:溶氧、粒徑序號,此兩種差異之可能原因歸因於人造棲所?放位置、材質、形狀設計所造成,其餘水質因子並無顯著差異。 本研究分析結果,短吻紅斑吻?虎在?多環境下皆會選用人造棲所作為產卵棲所,人造棲所之表現並不差於自然石頭。未來在復育?虎,在可棲息地內棲所不足時,可使用人造棲所做為?虎的家。
Date of Award2016 Sept 8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Jian-Ping Suen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