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乙未割台,從此台灣就被迫拋入一個既是斷裂又是跨越的歷史語境中。而殖民地台灣做為一個現實政治空間,不管是對內或是對外都在進行空間的重塑與界限的重劃。放回到整個台灣史的脈絡來看,日本殖民統治的五十年,更是兩個碩大的他者「日本」、「中國」同時介入到台灣人身分認同建構的起點,也是造成日後台灣身分認同的曖昧性與矛盾性的源頭。同時在這個時期,台灣也開始在日本與中國夾處之間的語境空間中逐漸萌發並形塑了一個「台灣」的視點位置,以及「鄉土」的在地想像。因此,要觀察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認同形構與情感結構的變化與位移,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面向來討論,一個是台灣空間語境的變化。一是夾處於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移動經驗。 因此本文試圖藉由日治時期的台灣空間語境變化的梳理,從台灣知識份子對空間的再現與想像當中,可以看到他們如何了解、描述和定義他們所看到的世界。而同時這個空間語境必定也鑲嵌了在他們所處時代的權力和知識的權力關係,以及特定時期內的情感結構。而隨著殖民統治與外在世界的變動,又會帶來了身體經驗與空間感受的變遷。同時,他們又是帶著這樣的殖民地台灣的空間語境與經驗作為視線的參照框架,進行不同空間的越境與穿越。 由此開展出來的另一個面向,便是從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的移動經驗與旅行∕旅居書寫。因此在本文當中,筆者以日治時期台灣人在中日之間的移動經驗切入,便是想知道藉由這種空間的移動與轉換當中,在往與返、同與異、凝視與他者、他鄉與故鄉之間重層的辯證關係,他們如何通過界線的通過與進出來形成自我身分。而隨著日本帝國膨脹下擴張的移動版圖,也擴大影響了台灣知識份子的移動地圖與路徑。 而夾處在中國與日本之間的關係性空間之台灣,除了是故國與新邦之間的中間位置外,在日本往外擴張的時代語境中,不管是從初期的善鄰政策、到日支親善、日華親善,乃至戰爭期的共存共榮,台灣都被賦予了在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橋樑位置,這種夾處在中日之間的、地緣政治的接合位置想像,也貫穿了整個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語境。形成了筆者所說的「夾縫地理」(geography of in-betweenness),這同時也是一個從地景到心景的喻像,伴隨而來的是一種間性(in-betweenness)的台灣特殊性位置想像的出現。
Date of Award | 2014 Sept 2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Sheng-kuan Yu (Supervisor) |
---|
往返之間:日治時期臺灣知識份子的中日移動經驗與夾縫地理
巧雲, 曾. (Author). 2014 Sept 2
Student thesis: Doctoral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