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濕地法》將濕地明智利用概念作為保障重要濕地範圍內原合法農、漁、鹽業活動使用的承諾,減少制度及政策介入原來環境使用背景的排斥感,然而,濕地農漁產業的「使用」和「保育」思維爭議卻無法因此得到確實的解答。農漁生產是一種人與環境之間特殊的互動關係,需要深入理解不同濕地行動者角色參與問題定義和決策過程的情境,體現濕地明智利用理想與現實的差異。 本研究透過社會生態系統框架及行動情境的分析概念,建構一套濕地明智利用研究的理論架構,探索濕地生態環境、治理規則背景,乃至於行動者對於濕地農漁活動的實質作用。進一步的研究提問為:(1)哪些濕地環境和生產者條件影響了農漁生產活動的發展空間;(2)有意參與濕地使用議題的行動者們,在行動及決策過程受到哪些制度規則影響?而這些制度如何影響他們定義農漁生產情境的使用問題和目標方向;(3)在該濕地使用議題的行動情境中,產生什麼結果。 從曾文溪口濕地東魚塭個案研究的實證結果發現,濕地環境組成、生產者能力,及生產品經濟價值為主要影響東魚塭養殖生產形式的條件,政府管理政策對當地使用方式的干預或規則締結失敗,始於它忽略濕地使用者的真實利益,獨自定義使用問題和濕地目標,導致後續行動方案的鏈結結果。因此,研究建議濕地明智利用的實踐不只以濕地保育為思考主軸,還需使用更具包容性的程序,啟發不同濕地權益關係者的共識與行動計畫。
Date of Award | 2019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Wei-Ju Huang (Supervisor) |
---|
從社會生態系統角度審視濕地明智利用概念在台灣的實踐—曾文溪口濕地東魚塭之個案研究
良瑾, 紀. (Author). 2019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