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自體螢光於口腔頰黏膜癌、舌癌之臨床篩檢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Using Autofluorescence Imaging on Buccal Mucosa and Tongue Cancers Screening
  • 吳 東遠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自體螢光技術已經發展了多年,過去已有研究發現生物體內的腫瘤與正常組織的自體螢光具有不同程度差異,此方法為非侵入式,不需接觸生物體,只需蒐集影像或光譜訊號,已有?多研究應用自體螢光來篩檢癌症,近年來感光元件的技術進步,使相機體積縮小、感光度提高,有研究應用自體螢光影像於體內診斷,甚至有些研究使用相機拍攝口腔中的自體螢光,大範圍拍攝口腔組織,藉此比較病變組織與附近組織的光譜,自體螢光技術已經日益成熟,並且已有應用自體螢光技術的產品在市面上用於輔助醫生篩檢口腔癌,例如:VELscope,在未來應用自體螢光來篩檢癌症必然成為趨勢。 近十年來在台灣口腔癌死亡發生率大幅度提升,患者多數為頰黏膜癌與舌癌,口腔癌前病變發生的早期只要能提早發現並治療,就能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因此早期篩檢口腔癌勢必為重要議題,一般口腔癌篩檢以病理切片檢查確定診斷結果,然而病理切片檢查會造成病人不適,並且檢驗所需時間較長,因此本研究期望應用自體螢光技術開發一種非侵入性篩檢口腔癌影像系統。 生物體內的自體螢光代謝物質主要有還原態菸鹼醯胺腺嘌呤雙核?酸 (NADH) 以及黃素腺嘌呤二核?酸 (FAD),癌症細胞的代謝過程會使NADH的濃度會上升且FAD的濃度會下降。因此本研究將NADH / (NADH + FAD) 稱之為Redox ratio,將其視為代謝狀態。 本研究去年開發了一台能同時獲取NADH及FAD自體螢光的儀器,使其能在臨床試驗使用,但該儀器前端體積較大,頰黏膜部位會較難完整拍攝,因此今年開發一台?能相同且體積較小的儀器,對患者的頰黏膜部位拍攝照片。 在成大醫院牙醫門診挑選口腔癌之患者(確診)、口腔健康之受試者,經過受試者本人同意後,使用兩台口腔螢光偵測儀拍攝其病灶之螢光影像。 分析特徵主要是自體螢光影像之螢光強度、標準差以及Redox ratio的標準差,採用二次分類分析(QDA,Quadratic discriminant analysis)來建立分類器,分別使用去年舊儀器與今年新儀器所收之資料建立分類器及相互測試分類器,研究發現頰黏膜資料所建立的分類器用舌頭資料測試,結果有很高的靈敏度與特異度,研究顯示應用自體螢光影像技術有助於辨識口腔癌。
Date of Award2015 Aug 31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Pau-Choo Chung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