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竹盆地位處於濁水溪及清水溪匯流處,具有水文地質條件佳、集水面積廣等特性,屬於補注潛勢極高的區域,加上八卦山脈及斗六丘陵所形成的天然隘口,使來自名竹盆地上游的水長期積累在此處,形成一個天然的地下水庫,根據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台灣山區地下水資源調查研究整體計畫」,使用名竹盆地山區地下水可以緩解彰雲地區缺水問題,但如何合理的抽取及補注則是一大課題,故本研究利用數值模式估算名竹盆地地表水與地下水交換量以供未來永續經營之參考。 本研究運用濁水溪兩側設置觀測井並與水利署的河川水位、地下水位、集集攔河堰放流量等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濁水溪名竹大橋至N8觀測井為河川入滲至地下水的主要區段,且濁水溪右岸入滲量較左岸高,主要原因為右岸透水係數較高,了解補注區段以及地表水與地下水的動態行為後,建立水文地質概念模型,並以數值模擬軟體TOUGH2分析地下水流與溫度變化,將名竹盆地地表水與地下水的交換行為量化,結果顯示名竹大橋至彰雲橋?水期河川入滲量為40988 CMD,集集攔河堰放流量為2030CMS時河川入滲量為365614 CMD,集集攔河堰放流量為6242CMS時河川入滲量約為745891 CMD,推估此區段年入滲量約為0 3944億噸,與前人成果相比入滲量較低。 關鍵詞:名竹盆地、河川與地下水交換量、數值模擬、TOUGH2
Date of Award | 2019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Cheng-Haw Lee (Supervisor) |
---|
應用TOUGH2於名竹盆地河川與地下水交換之流場與溫度行為研究
文通, 楊. (Author). 2019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