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所得比值與家戶因素關係之研究—中國大陸及台灣之實證比較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Relationship Research Between House Price-to-income Ratio And Family Factors: Comparison Of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 徐 晨煒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中國大陸1998年正式全面推行住房貨幣化改革,但在16年的發展歷程中遇到很多問題。近年來,住宅問題在大陸已成為關注的熱點。臺灣地區與大陸有著相似的如重視住房、土地的文化背景,又在制度政策和發展階段上存在諸多不同,可作為大陸的參照。 過往研究中,房價所得比相關研究主要著眼于尋找一個指標數據上的區間來判斷一個地區房價的合理性,在就家庭的異質性來探尋不同家戶事實上承擔的住房負擔壓力區別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 本研究基於中國人民大學主持之「全國綜合社會調查」,和臺灣中研院主持之「華人家庭動態資料庫」資料,通過將受訪家庭樣本當前住宅價格與家戶年所得的比值(壓力指標),與其家戶因素比較,探究不同類型、不同地域的家戶在住房選擇行為中壓力承擔的不同,並比較兩岸差異。方法上通過敘述統計分類,再建立多元迴歸模型,檢定各因素顯著性並計算彈性。實證顯示,在大陸模型中,同住人數、面積、家戶區位相關剩餘所得,以及虛擬變數是否在直轄市或者省會城市、是否為少數民族存在顯著影響;而台灣模型中,除面積和所得同樣顯著外,虛擬變數是否在台北市、是否未婚亦影響顯著。此外,面積彈性兩岸較為接近,但剩餘所得彈性存在較大差距。兩岸重點地區模型在調整后顯著變數略有減少,如大陸模型中少數民族不再顯著,台灣模型中面積因素不再顯著,但剩餘的變數仍與整體模型較為類似。
Date of Award2014 Aug 29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Yen-Jong Chen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