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隨著老化人口遞增,慢性病盛行率亦隨之快速上升,高齡人口之照護政策必須強化完整及持續性照護內涵;而服務在基層醫療服務第一線的衛生所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定位應該不再僅是扮演傳統社區健康照護輔助者角色,應與相關醫療照護人員以及個案、家屬形成夥伴關係,進行慢性病照護管理,且善用社區組織及資源,引發個案自主,強化賦權與增加慢性病個案自我管理之能力。 研究目的:瞭解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對社區老人慢性病照護管理之相關情形,並且探討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執行社區老人慢性病照護管理業務之賦權感受。 研究方法:採質量並重之描述性研究設計,以立意取樣,透過焦點團體會談法了解南部地區4區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社區進行慢性病照護管理的現況與困境;另以發展之結構式量表,針對參與焦點團體之公共衛生護理人員發放問卷,了解其慢性病照護管理執行程度,以及個別在心理與工作環境中感受到賦權的情形。 結果:共38位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參與焦點團體會談,回收有效問卷35份,參與對象全為女性,平均36 6歲(標準差=7 72),然平均護理總年資與公共衛生服務年資差異頗大,平均各為156 51月約13 04年(標準差=94 44月)及58 4月約4 87年(標準差=99 54月),公共衛生服務年資眾數為6個月。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執行慢性病照護管理現況介於5至8成能做到之間(3 31±0 28分),三個次面向中以「溝通」執行程度最高(3 39±0 16分),其次為「疾病照護」(3 31±0 32分),最後則是「管理」(3 23±0 3分)。而執行慢性病照護管理之賦權感受調查結果,心理賦權在感受包含意義、能力、自主及影響的情形則為中立意見偏向同意(3 58±0 25分),組織賦權感受則約感受到五成的工作環境中機會、訊息、支持及資源(3 34±0 22分)。檢視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慢性病照護管理執行現況與賦權感受結果呈現顯著正相關,即慢性病照護管理執行頻率越高,則整體賦權感受也越高(r= 63 p< 01)。而焦點團體會談分析出4大主題:從衛教宣導、將服務帶入社區的行動醫院、進而轉介異常個案到特定疾病之共同照護網如此「撒下天羅與地網」;但卻因為政策導向、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業務執行上感受到沉重的負荷,加上對下民眾與對上位者將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夾在中間,此三者之間價值觀的差異形成「理想與現實的天秤」如此?盪;是以應加強公共衛生護理人員之在職教育、建構醫療之網絡、拓展平行單位之資源運用並改善整體相關資訊系統的連結使達到「無縫接軌、面面俱到」,最後結合夥伴關係且運用智慧型方法,共同「編織慢性病照護美好的藍圖」。 結論:公共衛生護理人員目前在慢性病照護管理能全面性執行三段五級預防工作,從健康促進、衛教宣導、行動醫院-慢性等相關疾病之篩檢後將異常個案轉介至醫療院所做進一步的治療,並能針對特定慢性相關疾病落實共同照護網,舉辦病友會等支持團體。然礙於工作負荷,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感受到心理與組織賦權程度僅達五成。而研究發現慢性病照護管理執行現況與賦權感受為相互影響,因此,公共衛生護理人員應保留原有的照護服務,提供並落實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在實務上的需求,結合夥伴關係,加強專業人員在職教育、建構資訊醫療網絡、應用智慧型方法或工具,結合相關週邊資源甚至運用政策支持促使公共衛生護理人員能落實全面性慢性病照護管理服務。
Date of Award | 2014 Feb 12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Ching-Min Chen (Supervisor) |
---|
探討台灣南部地區公共衛生護理人員執行慢性病照護管理與賦權感受之現況
慧珍, 李. (Author). 2014 Feb 12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