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沃斯田鐵晶粒尺寸及冷卻速率對SM570鋼的針狀肥粒鐵形成之影響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Effect of Austenite Grain Size and Cooling Rate on the Formation of Acicular Ferrite in SM570 Steel
  • 徐 儀珊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近年來現代建設朝高層化、大跨距發展,因此需要高強度與高厚度的結構鋼板。此外,在接合過程中為了提高銲接效率,必須在銲接時,導入大量的熱量,但高入熱量銲接熱影響區會導致晶粒粗大,鋼中晶粒粗大是造成韌性及強度下降的主要原因,透過介在物與基底微結構的改質,可提升鋼鐵其強度及韌性。 利用介在物增加熱影響區(HAZ)鋼鐵的韌性,主要有兩個方式:1 抑制沃斯田鐵晶粒成長,2 促進晶內(針狀)肥粒鐵的形成。第一在鋼中控制介在物的尺寸及數量,在高溫銲接過程中,沃斯田鐵晶粒成長,介在物會限制晶界移動,達到晶粒細化的效果。第二針狀肥粒鐵可在介在物異質成核成長,在晶中形成針狀肥粒鐵,達到晶內細化的效果,來提升鋼鐵中韌性及強度。 本研究實驗主軸分為兩部分,其一藉由模擬銲接過程的熱影響區,計算出沃斯田鐵晶粒尺寸與時間之關係,其二模擬不同冷卻速率,來觀測針狀肥粒鐵微結構及計算析出的比例。 取熱處理後試片以OM做微結構初步觀察,以場發射式SEM-EDS做介在物成分分析,搭配Electron Back Scattering Diffraction (EBSD)與OIM軟體中的KAM數值分析針狀肥粒鐵差排密度與IQ(Image quality)計算針狀肥粒鐵相比例。 實驗結果,熱處理條件為T1400-A與T1200-A的兩種試片的針狀肥粒鐵體積分率分別為26%與17%。T1400沃斯田鐵晶粒尺寸為105μm,T1200為26μm。綜合上述,沃斯田鐵晶粒尺寸增加,針狀肥粒鐵的生成也會增加。使用EBSD技術做Kernel average misorientation 數值分析,針狀肥粒鐵為0 35,肥粒鐵為0 2;並做介面間匹配度鑑定,結果顯示含Al及Si的介在物與針狀肥粒鐵間為不連續整合介面。
Date of Award2014 Aug 13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Jui-Chao Kuo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