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天然粒料逐漸缺乏的情況下,尋找適當的替代粒料及節能減碳是公共工程的重要課題。本研究使用改質後的轉爐石(Basic Oxygen Furnace Slag BOF)取代粗粒料進行多孔隙瀝青混凝土(Porous Asphalt Concrete PAC)配比設計,並與傳統轉爐石PAC以及天然粒料PAC比較其耐久性、?能性及安全性。接著於不同溫度下,進行實驗室分析,探討抗車轍、透水和瀝青用量性質,最後分析改質轉爐石PAC以及密級配瀝青混凝土於現地鋪築前後之現地檢測數據。 試驗結果顯示,改質轉爐石PAC強度高,穩定值、滯留強度以及回彈模數都高於對照組,三種PAC皆有良好的透水效果。鋪面溫度提高至70℃將使車轍深度大幅增加,而改質轉爐石抵抗高溫變形的能力較佳,但於高溫下的動穩定值仍無法通過規範,且直接影響到輪跡處的透水值,90℃滲透係數只有60℃的一半。顯示出養護時間對PAC的重要性。且改質轉爐石混合料的吸油率會受到養治時間的影響,需延長萃取時間以獲得更精確的實驗結果。施工後的改質轉爐石於?能性、安全性及耐久性方面皆能符合規範,且於四個月後之績效良好,屬於短期觀察,仍須持續觀察,了解長期績效。
Date of Award | 2015 Aug 6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Jian-Shiuh Chen (Supervisor) |
---|
改質轉爐石應用於多孔性瀝青混凝土之實驗室和現地評估
彥霖, 黃. (Author). 2015 Aug 6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