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於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病患之出血風險評估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Assessment on Bleeding Risk of 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in Patients with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 傅 裕翔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研究背景 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如Dabigatran與Rivaroxaban,在上市前的臨床試驗皆證實預防中風及全身性栓塞的效果不劣於Warfarin,同時有更好的安全性,然而進一步的次群組分析發現,NOACs在亞洲族群使用的出血風險可能較高。另一方面,觀察性世代研究的結果顯示NOACs的出血風險與臨床試驗並不一致,且目前台灣族群使用的相關研究仍相當有限。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分為兩部分:一、分析台灣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病患使用NOACs期間出血事件的發生率。二、比較不同口服抗凝血藥物之新處方者於台灣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病患的出血與栓塞風險,分別以NOACs與Warfarin、Dabigatran與Rivaroxaban進行比較。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回溯性世代研究,第一部分收錄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曾於成大醫院處方Dabigatran或Rivaroxaban的心房顫動病患,排除有嚴重瓣膜疾病及過去曾使用過NOACs者,以病歷回顧方式記錄與使用NOACs臨床相關的出血事件(包括重大出血與次要出血)。 第二部分收錄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曾於成大醫院新處方Dabigatran、Rivaroxaban或Warfarin之心房顫動病患,排除有嚴重瓣膜疾病及過去曾使用過口服抗凝血藥物者,以病歷回顧方式記錄其重大出血與缺血性中風事件,並利用Cox比例風險模式分別比較NOACs與Warfarin、Dabigatran與Rivaroxaban。 研究結果 第一部分共收錄588人,其中Dabigatran組314人,Rivaroxaban組274人。Dabigatran重大出血與次要出血之發生率分別為2 29及12 12 (%/year);Rivaroxaban分別為2 88及23 85 (%/year)。兩者重大出血皆以胃腸道為主,次要出血則以皮膚瘀斑與血尿較常見。 第二部分NOACs組共收錄382位新處方者;其中Dabigatran組215人,Rivaroxaban組167人,而Warfarin組有234人。NOACs與Warfarin重大出血發生率分別為2 50及4 80 (%/year),兩者並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HR 0 51; 95% CI 0 20-1 29; P= 15);進一步區分,在重大胃腸出血(HR 0 90; 95% CI 0 28-2 83; P= 85)及顱內出血(HR 0 62; 95% CI 0 04-9 95; P= 74)結果同樣無顯著差異。在缺血性中風方面,NOACs與Warfarin發生率分別為3 75與4 80 %/year,兩者未達顯著差異(HR 0 85; 95% CI 0 36-1 99; P= 71)。而Dabigatran及Rivaroxaban的重大出血發生率各為2 65及2 29 (%/year),兩組相比並無顯著差異(HR 1 16; 95% CI 0 27-4 93; P= 84)。在缺血性中風方面,Dabigatran及Rivaroxaban發生率各為3 71 %/year及3 81 %/year,兩組相比同樣無顯著差異(HR 0 91; 95% CI 0 29-2 90; P= 87)。 結論 本研究提供台灣非瓣膜性心房顫動病患使用NOACs期間出血事件的發生率,由於重大出血事件集中發生在胃腸道,因此使用上必須要特別注意重大胃腸出血的問題。而無論是NOACs與Warfarin或Dabigatran與Rivaroxaban於新處方者的使用,在重大出血及缺血性中風風險皆未達統計上顯著差異,但受限於樣本數不足及僅單一醫學中心的使用經驗,目前仍不足以下定論,因此未來有待更大型研究進一步證實。
Date of Award2015 Aug 22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Ching-Lan Cheng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