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以制度史為中心檢討日治時期臺南公設市場之成立及之後的展開。 臺南第一座公設市場是明治38年(1905年)成立的「臺南市場」。這是臺灣最早的公設市場,先期日本成立的現代性市場制度。 本論文闡明,在1890年代後半臺灣市場的衛生問題成為政策課題的過程。日治時期開始當初,關於市場衛生問題,作為公共衛生政策,實施管理政策,但是,臺灣總督府無法為了確保公共衛生的財源。因此,在臺灣,市場內對賣方徵收「市場入場料(=市場使用費)」,而當作市場的建設費或公共衛生費。臺灣總督府首先以民間獨立經營的衛生管理為目標。可是公共衛生費的負?感太大,民間的市場經營統統失敗了,在1900年代前半,開始檢討市場的公設化。 在1904年,臺灣總督府發布府令第65?,決定地方廳、街、庄管理所有的市場。這是市場公設化的法律根據。 臺灣全土最早反應臺灣總督府的如上決定是臺南廳整備法規,在明治38年(1905年)9月1日為限,廢止民設市場,設置第一座公設零售市場的「臺南市場」。 雖然臺灣總督府及臺南廳企圖讓地方廳獨佔零售市場、可是實際上,公設市場和其他零售空間併存。因為在公設市場?,賣方應該負擔公共衛生費,所以發生公設市場?賣的商品價格比市場外貴的「賣?問題」。透過1910年代,在臺灣公設市場數增加,至明治44年(1911年),臺南市?公設市場增加到3座,這些市場都有同?「賣?問題」。 大正7年(1918年),為了對應物價的高騰,在日本導入公設市場制度以後,從消費者保護的觀點,在臺灣也興起公設市場要求「公正性」、「公益性」等地社會正義之輿論。在1920年代,「賣?問題」從「公正」、「公益」的觀點,重新追求解決。 在臺北,「公設市場應該保有物價控制機能」的輿論之中,設置公設批發市場。但臺南,都市化程度較臺北低,也沒集中勞?人口,批發市場的公設化策略沒有發揮效果。 在臺南,1930年代實現各種都市計畫以後,公設市場漸漸不僅是交誼空間,而具有作為社區、?樂施設的魅力了,增強競爭力,解決「賣?問題」的可能性。 臺南公設市場在1900?1910年代,以「公共衛生」為公共性的理想,在1920年代以「公益性」為公共性的理想而進行其政策。另一方面,公設市場制度造成地方廳為了公共衛生,目的?之徵稅、執行結構的基礎。在這個意義,市場「公」設含命意「公共性」,同時造成「地方公共團體自治」的財政結構的基礎。
Date of Award | 2016 Aug 1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Shu-yuan Kao (Supervisor) |
---|
日治時期臺南公設市場之成立與展開
島知子, 川. (Author). 2016 Aug 1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