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研究證實早產兒執行視網膜病變篩檢過程中會導致疼痛壓力,影響生理及行為穩定,而發展性照護的概念即是依早產兒耐受度給予合適的照護措施,其目的是為了保護腦部的正常發育。本研究以實證為基礎,建立適用於本研究場域中早產兒執行視網膜病變檢查之發展性照護指引,並進行臨床實務推動與評價。 研究目的:藉由建立、推動及評價臨床指引過程,落實護理人員執行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檢查之發展性照護指引,提升早產兒照護品質。 研究方法:採轉譯研究方法(Translation research),透過組成領導小組、整合實證知識,建立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檢查之發展性照護指引、推動臨床應用與評價之轉譯步驟,將指引落實於臨床實務。研究場域在南部一所醫學中心新生兒加護單位,資料收集包含新生兒照護問卷調查該單位護理人員對發展性照護之態度認知、現行護理人員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檢查過程之滿意度、以及護理人員執行協助ROP檢查過程現況收集,以描述性及相關性統計分析,了解指引推行阻、助力,推動策略則以工作坊模式,包含引發動機、課程教育、影片、示範、評核、自學、改變流程等,並以海報、創意磁鐵、答問專區之推廣活動加深同仁們重視度,逐漸形成風氣,以達宣導與教育目的。 研究結果:本研究之轉譯步驟將推行此指引所運用的計畫與執行內容分述如下: 準備期:1 成立照護指引發展小組進行系統性文獻評讀,透過專家共識與審核,完成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檢查之照護指引發展2 以新生兒護理照護問卷NICU Nursing Care Survey (NNCS)調查護理人員對發展性照護認知與態度,綜合45份問卷結果得知,護理人員都具備正向的發展性照護態度和理解(M>3),不同年齡層、年資及職級,其照護態度、措施提供頻率、照護影響因素及滿意度皆無顯著差異3 培訓臨床種子教師使其相互評核能力達90%一致性,並擔任指引宣傳、示範及評核4 設計並使用DOPS技術評量表監測人員執行ROP檢查正確性。 介入期:透過課程、影片及種子教師示範教學,護理人員有31人(31/45=69%)完成第一次評核,每項≧7分有26人,通過率83 9%,後續完成再評核有21人(21/31=68%),≧7分有21人,通過率100%。 追蹤監測期:人員對指引實施感到安全且滿意度達100%,政策面將ROP檢查流程改為雙人執行,並持續以DOPS定期性監測評量,以落實指引應用。 結論:透過轉譯研究將實證資料推動至臨床實務,指引的建立是ㄧ項能降低臨床照護結果變異性的重要方式,將具有實證基礎的有效臨床建議,進一步落實到病人照護上,對第一線健康照護提供者而言,別具意義。本研究延續發展性照護的實證成效將其整合建立知識 (Knowledge Creation),淬煉出臨床照護指引,並在行動應用階段(Knowledge Application)透過多元推動策略,強調將實證知識運用於臨床工作情境並評值成效,完成轉譯研究兩階段過程,並進而提升早產兒ROP檢查之照護品質。
Date of Award | 2017 Feb 14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Mei-Chih Huang (Supervisor) |
---|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檢查之發展性照護指引:臨床應用之建立、推動與評價
蕙蘭, 武. (Author). 2017 Feb 14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