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鄉、會試二場「表」文研究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A Study on the Documents in the format of Biao for Provincial and Capital Examinations in the Ming Dynasty
  • 李 竺頴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明代科舉制度隨朝代興亡,實行近300年之久,在拔擢人才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掄才制度,對於一國之運作,是極為重要的環節。制度的完善與否,與應試方式、考試內容、取錄標準等諸多方面,皆是環環相扣,不可棄置偏廢。 明代鄉、會試,以三場考試為主,首場試經義,後場(二三場)分別為論、判語、詔誥表,以及經史時務策等內容。「表」為下對上公文,詔、誥、表之公文考試,相當於今日遴選公務人員,必須考試應用文、公文寫作,主要施用在鄉、會試第二場中。 本論文藉由鄉、會試錄,進行試題的蒐集,觀察試題所呈現的特殊風貌,並以「試題」與「文體」作為主軸進行研究。二場試「詔、誥、表」內科一道,科場雖規定得於「內科一道」,士子有擇題發揮的空間。從試錄選錄程文可見,自明初始,考生即偏愛選表題,僅少數選詔、誥作答。 明中葉後,獨重表文的現象益加明顯,不但試錄程文僅選表文為式,相較於「詔」、「誥」,針對科場「表」文而編纂的舉業用書,更是不勝枚舉。至於考官出題之偏好,由所蒐集的「詔」、「誥」、「表」試題進行觀察。 筆者計獲「詔」、「誥」、「表」1132道試題,三種文體多有重複情形,而鄉、會試中所呈現出的情況各有不同。研究方法上,乃藉科舉史料、文獻與引述時人文集之論,層層梳理、推敲及論證,分析偏重「表」文與試題重複現象之因。 由「文體」與「文學」論之,表體溯源於三代,經時代演變,因應各朝代需求與適用的時機,或受時代風氣影響,表文體類型益加繁盛、多元。到了唐、宋之際,表文多以駢體形式為之,這樣的變革,影響了後來表文的發展。 至明、清時期,更在科舉考試的促使,與政治氛圍等內外緣影響下,表文遂有譁眾取寵之嫌,呈現出重藻飾、駢儷偶句、徒重形式的應制文章。然而,也因科場競爭激烈,士子為求脫穎而出,贏得主司青睞,故逞其才華全力表現文采。種種限制與困境,皆是影響表文發展與變化的因素。 本論文以明代科舉試錄中表文為本,藉此探析各時期特殊的表文風貌與表現,擬測考官期待、當時文風之偏好與特色。儘管有諸多對於科場表文的批駁之詞,又或詬病之說,仍不可忽略表文在文學上與時代脈絡下的特性。
Date of Award2018 Jul 11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Mei-Chen Ho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