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黃壺菌L-BL10品系之聚酮合成?分析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Analysis of polyketide synthase production in Aurantiochytrium sp strain L-BL10
  • 吳 哲安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橙黃壺菌L-BL10以二十二碳六烯酸 (Docosahexaenoic acid C22:6ω3 DHA) 為主要不飽和脂肪酸情形異於其他真核生物。過去研究經由脂肪酸合成?抑制劑淺藍菌素的添加,推知棕櫚酸並非L-BL10合成DHA的前驅物。分析L-BL10的基因體後,發現有類似裂殖壺菌 (Schizochytrium sp ) 中參與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合成的聚酮合成? (Polyketide synthase PKS) 基因存在,且DHA的累積出現在該基因表現量增加後,推測PKS與DHA的合成有關。然而目前對於PKS蛋白質產物培養後不同時間的變化以及是否存在其餘小分子調控其活性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製備出PKS抗體,探討PKS蛋白質產物變化。首先篩選PKS抗原決定位,以模板重複聚合?連鎖反應與轉接端鏈聚合?連鎖反應製造線性陣列抗原,藉由兔子及小鼠製備抗體。後續以LC-MS/MS與西方墨點法鑑定PKS身份及分析蛋白質產物變化。首先在鑑定結果,PKS A、B與C分別比對到L-BL10數據庫中18%、58%、24%的胺基酸片段,初步證實確實含有PKS,並在培養不同時間後觀察到PKS B與PKS C在12小時開始產生訊號,20-28小時訊號為最強,與基因表現趨勢符合,綜合過去研究資料,推知L-BL10面臨氮源缺乏會誘發PKS產生,合成DHA抵禦環境中營養源的變化。
Date of Award2014 Sept 5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Yi-Min Chen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