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環太平洋地震帶活躍,若是有淺海大規模的地震發生而引起海嘯,將造成近岸地區大規模溢淹、建築物損壞、人員傷亡以及核能電廠的輻射危機,有鑑於日本311的慘重災情,本研究發展海嘯災害的量化方法,以機率式海嘯危害度分析方法(Probabilistic Tsunami Hazard Analysis PTHA)探討台灣發生海嘯之可能性,因馬(2015)已經建立PTHA之研究方法與計算流程於核三廠。本研究將進一步探討PTHA與潮汐的影響,比較不同的潮位機率理論以及建立研究之方法流程。 機率計算中必然有不確定性的存在,Thio等人(2010)將不確定性區分為偶然不確定性(Aleatory Uncertainty)與認知不確定性(Epistemic Uncertainty),其中偶然不確定性為數值模式中存在的誤差,可透過研究工具的精進解決,本研究的數值工具COMCOT可選擇加入不同的靜態潮位做模擬計算,將潮位納入偶然不確定性分析。Mofjeld等人(2007)提出高斯方法,將最大海嘯波高與潮汐疊合之機率擬合為高斯分佈,簡單計算PTHA加入潮位不確定性之研究結果;而Adams等人(2015)的理論,則是使用時間週期方法與型態方法,將數值模擬的結果與一年的實測潮位紀錄結合計算超越機率。本研究比較此三種方法之優缺點與適用性,建立PTHA考量潮位不確定性之研究流程,並將理論結果應用於核三廠。其中型態方法考量模擬波高計之時序列計算海嘯與潮位的機率參數,雖然須配合多種靜態潮位模擬,計算過程也比較複雜,但有較適切與嚴謹的理論方法,因此本論文建議可使用型態方法分析PTHA潮位偶然不確定性。
Date of Award | 2016 Aug 24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Shih-Chun Hsiao (Supervisor) |
---|
機率式海嘯危害度分析方法與潮汐之影響
恩綺, 吳. (Author). 2016 Aug 24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