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鍵作用力與分子量對雙相與三相團聯共聚物混摻物相行為與結晶行為之影響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Effects of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s and Molecular Weights on the Phase and Crystallization Behaviors of Binary and Ternary Block Copolymer Blends
  • 葉 博智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本研究探討poly(styrene-block-ethylene oxide) (PS-b-PEO)與poly(styrene-block-acrylic acid) (PS-b-PAA)雙成份混摻系統之相行為與結晶行為,此外,我們亦研究PS-b-PEO混摻PS,再混摻對稱型PS-b-PAA,探討三成份混摻系統之相行為與結晶行為。無論在雙成份與三成份混摻系統中,大部分PAA皆會與PEO形成氫鍵,使PS-b-PEO與PS-b-PAA兩團聯共聚物相容性提高,然而隨著PS-b-PEO分子量與退火溫度的提高,氫鍵比例隨之下降。 在雙成份混摻系統中,PS的體積分率和PS-b-PEO的分子量與PS-b-PAA的分子量之比值(r)可解釋整體混摻系統之相行為。在r值較小時,摻合物在較小PS體積分率時會形成柱狀結構,隨著r值變大,混摻物則需要較大之PS體積分率才會形成柱狀結構,造成此結果之原因與PS-b-PEO之界面曲率相關,而界面曲率與PS之體積分率有正相關關係,與柱狀微結構之半徑為負相關關係。較大之r值代表柱狀微結構之半徑較大,因此要改變界面曲率需要更大之PS體積分率。隨著r值變大,兩共聚物形成巨觀相分離,這是因為兩共聚物的分子量差距過大。 在三成份混摻系統中亦可用PS體積分率與r值表示其相行為,相較於雙成份混摻系統,其在較小r值且PS體積分率大於0 7時,混摻物形成柱狀結構,然而三成份混摻系統則形成層狀結構,推測原因為混摻之PS-b-PAA因氫鍵而坐落於PS與PEO的界面上,使得每一個鍵結點在界面所佔面積變小,因此均聚物PS無法進入界面,而以不均勻的localized solubilization形式分佈於PS微相域的中間,因此無法有效增加界面曲率,因而仍維持層狀結構。與雙成份混摻系統相同的是,當r值過大則會發生巨觀相分離。此外,相圖出現特殊之柱狀與層狀兩相共存之結構,其原因為少量之PS-b-PAA無法使大量柱狀PS-b-PEO轉變為層狀,而是以層狀和柱狀之結構同時出現,因此需要更多之PS-b-PAA才能使混摻物結構轉變為層狀結構。 在雙成份與三成份混摻系統中,結晶行為可用PS-b-PAA之混摻比例、莫耳分率和PEO鏈段分子量與PAA鏈段分子量之比值(?)解釋,?值愈大(PEO之鏈段越長)時,結晶行為愈不容易受到PAA鏈段的影響,推測其原因為PS-b-PAA皆坐落於PS與PEO之界面上,因此較長鏈段之PEO不會受到較短鏈段之PAA的氫鍵影響,因此在大?值時仍可結晶;在小?值時,則因PEO與PAA彼此鏈段長度接近,因此PEO受到與PAA的氫鍵影響,在添加少量PS-b-PAA時即無法結晶。
Date of Award2018 Aug 30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Chieh-Tsung Lo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