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乳化瀝青系統破乳凝結機制之流變特性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Rhe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breaking and curing mechanism of cement asphalt emulsion system
  • 王 亭雅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交通運輸是國家經濟的命脈,為確保道路鋪面資產之服務品質,政府每年都必須花費大量的資金與資源對道路設施進行維護與修繕,然而自工業革命以來,地球的自然資源被大量的消耗著,且在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趨勢下,為因應節能減碳的政策,在道路的養護與維修技術層面,已有鋪面預防性養護工法,其中一種為超微表技術(Microsurfacing)。然而目前超微表技術在材料配比設計過程中,有部分試驗方法與並未基於材料基本力學性質而設置,且試驗結果之判讀容易受到操作者的主觀判斷影響,使得規範指標無法有效連結超微表技術於製程中之品質管制與現地使用時之材料行為模式,因此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發展基於材料基礎性質之成效試驗,並建立基於乳化瀝青材料流變行為之短期成效指標。本研究於乳化瀝青材料配比設計中,將透過量測乳化瀝青顆粒粒徑大小與界面電荷的測定,依據乳化瀝青溶液中瀝青微粒之電位差,分析粒徑分布與電位差對儲存穩定性之影響,將結果與原有之儲存穩定性規範試驗比較,得到最佳化之乳化瀝青材料製程配比,此外將依據乳化瀝青種類、溫度、骨材表面電荷等因素改良原有的動態剪切流變試驗,改善現有之乳化瀝青規範實驗中過於主觀判定結果的缺陷,用以評估材料之施工性與可開放交通時間。粒徑分佈試驗結果顯示在特定製備條件下時(瀝青加熱溫度140℃、剪切時間2分鐘),擁有最佳之成品品質,且透過變異數分析得知瀝青加熱溫度與時間確實是影響顆粒粒徑的顯著變因。界面電位試驗結果顯示乳化瀝青顆粒粒徑將會影響其界面電位值,且乳化瀝青儲存穩定性與顆粒粒徑及界面電位均有相關性。動態剪切流變試驗結果經由計算可得知乳化瀝青於各條件下之破乳速度,且透過關聯性分析發現其試驗結果與規範成效試驗呈現正相關性。
Date of Award2017 Aug 23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Shih-Hsien Yang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