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本研究之歸因理論基礎,為Kelley提出之共變理論(Kelley 1967),並使用修改自McArthur(McArthur 1972)歸因研究派典之幼兒特質歸因問卷,探討兒童干擾行為程度較高的母親,對兒童行為之歸因風格。過去研究指出,早產為發展出干擾行為的風險因子,故本研究以早產兒為研究對象,探討早產兒童的母親,在兒童幼兒期(1 5-3歲),是否因其注意力不足與過動衝動行為,而發展出特殊的歸因風格。 研究方法:研究納入1 5歲至3歲兒童的母親,早產組67位,足月組66位。測量工具包含貝克焦慮量表、貝克憂鬱量表、親職壓力量表、幼兒期干擾行為量表—家長版、兒童行為檢核表及幼兒特質歸因問卷。幼兒特質歸因問卷中,針對兒童幼兒時期經常出現的利社會、不注意及過動衝動行為進行描述,並依據Kelley(Kelley 1972)之歸因理論提出之共識性(consensus)、特殊性(distinctiveness)及一致性(consistency)提供高、低價值的排列,請母親填寫時,想像自己的孩子在表現該行為之原因,並提供個人、刺激、情境及兩種行為以上四個歸因選項請母親圈選。 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結果指出,行為類型與資訊組合交互作用顯著。另外,當兒童表現較少不專注行為特質時,母親較傾向認為兒童能控制自身的行為;當兒童特質為早產且有較多不專注行為時,母親對兒童的負向行為,有較高的個人歸因傾向。研究發現,早產兒童的母親,在兒童學步兒時期,已經發展出對兒童較不利的歸因風格,可能對兒童未來社會適應發展,有負面的影響。
Date of Award | 2016 Jul 18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Huei-Lin Huang (Supervisor) |
---|
注意力缺陷與過動衝動高風險早產兒的母親對幼兒行為的歸因特徵:幼兒特質歸因問卷法
孟蓉, 蔡. (Author). 2016 Jul 18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