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鋒面及漁獲資料劃設漁業資源保育區之研究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A study of oceanic front and fishing data planning on Fishery Resource Conservation Zones
  • 方 宜馨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台灣過去所劃設之海洋保護區數目眾多,據漁業署2015年之統計,從最寬鬆的多?能使用到最嚴格的禁止進入,面積約佔臺灣12浬領海面積47%,雖然多有法令依據,但其實際效益與劃設之必要性,仍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而在台灣眾多類型的海洋保護區之中,以保護水產生物多樣性為主之「漁業資源保育區」目前共有27處,但早期劃設漁業資源保育區大多是為了提升魚苗放流的成效或保護特定物種,並未從生態系的觀點進行保護,而且這些保護區多設立於二、三十年前,故?多保育區設立的目的已不存在,有重新評估及修正之必要。 因此,本研究運用衛星遙測技術與地理資訊系統做結合,並以國外相關海洋保護區案例作為劃設之基礎概念,蒐集並分析此範圍海域內的海表水溫、海表葉綠素與產卵場圖資,希望能解析出漁業資源保育區劃設位置之選址指標,提供台灣漁業資源保育區一個新的劃設概念。旨在提高漁業資源保育區的實際效益,同時也能契合最近期2014年第六屆國家公園大會之建議-「對提高海洋保護區的空間覆?率和有效性制定明確的計畫與指南」。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為台灣東北部海域,以「漁業資源」作為海洋保護區之主要保護標的,透過地理資訊系統的套疊分析,由「海洋鋒面熱點」與「產卵場」交集所得的「重要保護區」為台灣東北海域魚群之重要棲地與產卵場所。再利用漁獲資料對海洋鋒面熱點與魚群棲地之相關性進行驗證,得知兩者間有高度相關,因此能做為漁業資源保育區之主要劃設參考,並透過漁船航程紀錄器評估擬劃設範圍對當地漁業之影響。期望透過地理資訊系統,以圖像方式呈現區劃位置之依據及其重要性,強化各權益關係人對海洋保護區之瞭解認知,進而減少衝突與爭議,達到成?劃設保護區之目的。
Date of Award2015 Sept 10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Yi Chang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