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CuSCN電洞傳輸層應用在混合式奈米氧化鋅紫外光感測器之研究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A study of an inorganic CuSCN hole-transport layer in a ZnO nanocomposite ultraviolet photodetector
  • 黃 仕穎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本論文主要探討利用電鍍沉積無機電洞傳輸層CuSCN薄膜在ITO玻璃基板上,作為電洞傳輸層,以取代有機電洞注入層PEDOT:PSS與寬能隙的TPD-Si2有機電洞傳輸層,並完成製作奈米混合式紫外光感測器。 首先,使用電鍍方法沉積無機電洞傳輸層CuSCN 及旋轉塗佈奈米混合式光感測層(PVK:ZnO NPs),接著使用熱蒸鍍沉積BCP電洞阻擋層與濺鍍沉積Al電極,完成奈米混合式光感測器。奈米混合式光感測層中同時含有P型的PVK有機材料及N型的氧化鋅奈米粒子。當元件操作在逆向偏壓下,光感測層之中的氧化鋅奈米粒子在照紫外光之後,產生之光生電洞會經由PVK與CuSCN傳輸至ITO電極。由於PVK與ZnO的能隙差距過大,使得氧化鋅奈米粒子中的光生電子無法傳輸出去,也就是說,光生電子會被捕捉在氧化鋅奈米粒子之中。當光生電子大量被捕捉時,會造成能帶偏移與彎曲,引發大量電洞從外部注入,因此,產生高密度的光電流。 本研究的奈米混合式光感測器,在照射360nm 波長24 9 μW/cm^2光源下,展現出166倍的暗電流與光電流比(dark/bright current ratio or the so-called on/off ratio)、 9 12×10^12 Jones的探測率及94倍的紫外光-可見光拒斥比,其表現優於一般無機半導體感測器。此外,本研究之紫外光感測器更具低成本、可繞性、輕巧等優點,因此有機會可以取代傳統的無機元件做為低成本高靈敏度的UV感測元件。
Date of Award2016 Jul 18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Dung-Ching Perng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