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與目的:發展遲緩兒童(Developmental delay)的健康與發展,依靠家庭的庇護與支持。雖然國內外研究指出家庭相關的風險特性可能影響遲緩孩童的健康照護,然而過去研究多半缺乏完整性的調查且久未更新;又隨著外籍配偶組成的新移民家庭(New immigrant family)數量增加,國內研究鮮少探討新移民與台灣家庭之間的差異。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族群的特性、家庭情形及家庭?能,以及比較新移民與台灣家庭的差異。 研究方法:本研究共計招募152位發展遲緩兒童,受訪者包括30組新移民家庭和122組台灣家庭家長。受試者排除條件如下:(1)兒童診斷為先天疾病(如染色體異常、早產、肌肉骨骼異常、體重過輕…等)以致必定會有發展遲緩情形者;(2)主要照顧者顯示為精神異常、疾病嚴重或中文程度無法理解與填寫量表內容者。受試者需填寫基本資料調查表、照顧者負荷量表、親職壓力量表簡式版/親子互動失調分量表、家庭?能量表。使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家庭族群特性概況。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Point Biserial Correlation分析族群特性因子與問卷表現的相關性。獨立樣本T檢定、卡方檢定、Mann-Whitney U Test檢查兩組在人口學特性及家庭情形、家庭?能的差異。 結果:發展遲緩家庭照顧者壓力負荷量表平均得分為4 45(SD=3 67),未達壓力負荷。親職壓力簡式版/親子互動失調分量表平均得分為29 88(SD=8 32),未達高度親子互動失調。家庭?能量表的平均得分為94 42(SD=27 75)。結果顯示健康狀況為患病的母親則愈感負荷(r= 259 p= 001);母親的年齡越大,愈感負荷(r= 197 p= 006);父親每週照顧的天數越多,親子關係愈差(r= 283 p= 036)。收入愈高的家庭,其家庭?能愈好(r= 193 p= 017);其餘變項則未達顯著相關。比較新移民家庭與台灣家庭在照顧者壓力負荷量表、親職壓力簡式版/親子互動失調分量表、家庭?能量表的分數皆無達到顯著差異;僅照顧者壓力負荷量表接近顯著差異(p=0 055)。 結論:發展遲緩兒童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特性以及其所處環境、社經條件會影響家庭情形與家庭?能。研究結果顯示家庭運作產生問題的關鍵可能不在於新移民家庭,而是家庭整體的經濟條件與環境資源較為弱勢,建議相關單位投注資源的重點應放在弱勢家庭。
Date of Award | 2016 Jan 25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Ling-Yi Lin (Supervisor) |
---|
發展遲緩兒童家庭族群特性概況與家庭情形及?能之探討
珮渝, 楊. (Author). 2016 Jan 25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