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台灣在2018年正式邁入國際慣稱的高齡社會,未來人口老化問題將會更加嚴重,而「在地老化」將是高齡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強調長者應該留在熟悉的環境生活。然而時代的變遷,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離,人們不習慣外出與人互動,或者因為行動不便而總是待在家,便逐漸形成孤單的生活。期待長者們能夠外出與他人建立真實的關係,必須透過實際的互動交流,而要促成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普遍會透過社區營造的方式,但往往需要社區組織來啟動才能有效運作,若沒有活動的安排,居民之間不易有互動機會。因此,可以嘗試透過一些媒介,促成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互動,進而產生聯結、彼此關心,以形成社區居民的共同生活。本研究嘗試以種植植栽為媒介,期望能帶動居民彼此互動,建立社區人際網絡,以形成社區居民共同生活。 人們在經營自家環境空間時,常加入綠(植栽)的元素由於植栽種植不分年齡族群,人人皆可參與其中。綠植栽的經營,可以很自我,也可以與他人分享;可以種在自家花園,但拿到公共空間時有機會形成與他人的連結;綠環境可以用專業方式操作,也可以隨著個人喜好經營,正因為綠植栽有如此多樣的特質存在,在社區操作環境營造時,透過「綠」為媒介,可以快速而有效的帶起居民參與並投入其中,植栽的種植除了能夠帶來環境的改善或糧食生產,在過程中需學習、互動與觀察,能夠帶起居民彼此之間的情感交流,在綠環境建構的同時也營造人與土地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一個參與觀察者的角度,在兩個不同型態但皆透過「綠」為媒介來帶動居民參與的社區進行觀察記錄、訪談調查,就居民參與營造的過程進行討論分析,了解社區綠生活的形成以及透過植栽的種植所帶起的居民生活行為。 ? 本研究成果如下: 一、場域綠生活特質: 同安社區為巷弄地緣型、日常生活化的綠生活,居民會隨時觀察經營住家巷弄中的植栽牆,同時與他人互動交流、分享生活。國平社區為社區議題型參與的綠生活模式,共同興趣的居民於每天清晨傍晚到農場照顧農作,並相互學習、分享收成。 二、社區綠生活的形成: 居民參與種植的綠生活行為階段包含「被動引導、自主學習、互動」和「分享」;在環境營造的行為階段有「規劃動員、參與營造、維護改善」和「擴展延伸」。 三、社區綠生活差異的影響因素: 社區組織力的差異會影響綠場域的經營運作模式;綠場域所設置的空間位置會帶來不同的參與對象以及參與方式;綠場域種植植栽的型態提供居民不同的綠環境與營造方法。 四、綠生活帶給居民個人的影響及轉變: 綠生活帶給居民實質層面影響包括植栽知識增加、擴展社交圈、綠場域成為居民生活空間、改善居民身體健康,但偶爾居民意見分歧而產生隔閡;心理層面影響包括綠場域讓人感到放鬆且愉悅、居民對綠場域認同感提升、營造成果讓人產生自信與成就感,而看到植栽的損毀則會感到沮喪而無力。
Date of Award | 2018 Aug 31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She-Ming Chen (Supervisor) |
---|
社區綠空間營造與綠生活經營-以台南市同安社區與國平社區為例
雨潔, 林. (Author). 2018 Aug 31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