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兩種不同之分析方式探討肢段內關節間協調在移動任務的年齡發展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joint coordination during locomotion tasks by combining two different coordination analysis methods
  • 林 泊宇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背景與目的:移動任務是指個體透過肢體的動作,使身體產生移動,包含了走路、雙腳跳、單腳跳等等,移動任務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是一個重要的動作控制能力,凡舉生存、娛樂都需要靠移動任務來完成;動作控制與動作經驗的增加更是有助於兒童的體能、健康與社會情緒發展。當執行移動任務時需要下肢多關節間協調才能產生平順的動作,而關節協調也會受到年齡的增加與生理構造的成熟來影響動作的表現。之前的研究指出關節間協調分析主要分為兩種,時間性與空間性分析,例如:連續相對相位與平面共變定律。連續相對相位主要是由角位移-速度相位圖所衍生,可以用來評估兩個連續肢段執行移動任務時相對關係(相位)的變異性。平面共變定律採用主成份分析可以代表相對應的關節在執行動作時的相對應空間協調表現,經由以上的分析可以讓我們了解中樞神經系統在面對不同移動任務時的調節訊息。本研究目的為結合兩種不同之協調分析方式探討正常發展兒童與年輕成年人執行移動任務時關節間協調表現。方法:本研究徵招了32位正常發展兒童(7-9歲:16位;10-12歲:16位)以及20位健康年輕成年人。正常發展兒童組的受測者都會先經過兒童動作評估測驗-第二版與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修訂版確定在動作表現和認知?能有達發展標準。之後全部的受測者下肢骨突處會貼上25顆反光球,並且在動作分析實驗室的步道上執行移動任務包含走路、雙腳連續向前跳與單腳連續向前跳分別各5次,過程中會使用紅外線攝影機記錄運動學資料。最後使用連續相對相位與平面共變定律採用主成份分析受測者在執行三項移動任務時的表現。本研究使用SPSS 17 0之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利用重複測量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連續相對相位、關節仰角角度?動幅度、平面化指標以及第一相對於第二主成份特徵值之比值。顯著水準設為(p < 05);若達顯著差異則進行事後分析。結果:在連續相對相位分析方面,行走時髖-膝以及膝-踝關節間之變異,各組年齡層是無顯著差異,然而在?盪期時7-9歲正常發展兒童膝-踝關節間之變異是顯著大於年輕成年人(p < 01)。而雙腳連續向前跳時髖-膝以及膝-踝關節間之變異,7-9歲正常發展兒童是顯著大於年輕成年人(p < 01),但是在10-12歲正常發展兒童和年輕成年人之間則無顯著差異。在單腳連續向前跳時髖-膝以及膝-踝關節間之變異,7-9歲正常發展兒童是顯著大於10-12歲正常發展兒童和年輕成年人(p < 01),而10-12歲正常發展兒童也是顯著大於年輕成年人(p < 01)。在平面共變定律採用主成份分析方面,行走時各關節之仰角角度?動幅度、平面化指標、第一與第二主成份特徵值之比值,各組別之間是無顯著差異。在雙腳連續向前跳方面,7-9歲正常發展兒童平面化指標是顯著小於年輕成年人(p < 01),而在10-12歲正常發展兒童和年輕成年人之間則無顯著差異。在單腳連續向前跳部分,7-9歲正常發展兒童平面化指標是顯著小於10-12歲正常發展兒童與年輕成年人,而在10-12歲正常發展兒童平面化指標亦是顯著小於年輕成年人。結論:7-9歲正常發展兒童在步態周期中的?盪期之關節間協調仍然是較年輕成年人不穩定的。而在執行雙腳連續向前跳與單腳連續向前跳移動任務時,兩種分析方式皆顯示兒童的動作穩定性仍較年輕成年人差,為發展不成熟。而以動態系統理論的觀點來說,這些兒童在執行較困難的移動任務時會增加自由度而造成低效率且耗能。臨床意義:過去在探討動作時的協調表現,都著重在單獨的空間性或是時間性分析,本研究結合這兩種方式一起探討在發展的過程中,下肢關節在執行移動任務時的變化,能更清楚知道下肢肢段內關節間的協調控制,或?可作為探討臨床病人下肢肢段內關節間的協調異常之基礎。
Date of Award2015 Jul 27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Rong-Ju Cherng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