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長期細懸浮微粒暴露與發生第2型糖尿病之研究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thesis: Association Between Long-term Exposures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Type 2 Diabetes in Taiwan
  • 林 柏秀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

Abstract

部分動物試驗與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長期暴露於較高細懸浮微粒濃度下可能導致糖尿病之發生。然而,現階段實證研究證據仍相當匱乏,並且僅於歐美地區有所探討。因此,研究希望藉由台灣地區資料為例,瞭解亞洲地區長期細懸浮微粒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2 5 PM2 5) 之暴露量與發生第2型糖尿病之關聯性。 研究利用全民健康保險2000年百萬承保抽樣歸人檔 (Longitudinal Health Insurance Database 2000 LHID 2000) 之世代追蹤研究資料,選取2007年至2011年間罹患糖尿病者的新病例、排除20歲以下患者,利用國際病例碼第九版篩選第2型糖尿病者 (ICD-9: 250)。暴露資料則以疾病發生前12個月、24個月與36個月之細懸浮微粒資料取自2006至2011年空氣品質監測網之PM2 5自動監測資料,並以克力金模型 (Ordinary Kriging) 將每小時之PM2 5監測資料模擬至研究對象就醫地點所在之鄉鎮,做為受試者之暴露代表。再以Cox比例風險模型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估計PM2 5暴露濃度與發生糖尿病之危險比 (hazard ratios HRs),以及其95%信賴區間 (confidence intervals CIs)。 於2007年至2011年追蹤期間,共發現16 270位糖尿病新病例。若僅考慮罹病前12個月之PM2 5暴露,每增加10 μg/m3將顯著增加8%罹患風險 (HR=1 08 95% CIs: 1 06–1 10),若加以控制個人疾病風險因子、暴露地區與共病症後,則顯著增加2%罹患風險 (HR=1 02 95% CIs: 0 98–1 07)。同理,罹病前24個月之PM2 5暴露每增加10 μg/m3之危險比 (HR) 為0 86 (95% CIs: 0 80–0 93),加以控制個人疾病風險因子、暴露地區與共病症後,則增加16%罹患風險 (HR=1 16 95% CIs: 1 01–1 35)。拉長至36個月之PM2 5暴露,每增加10 μg/m3之危險比為0 83 (95% CIs: 0 74–0 92),加以控制個人疾病風險因子、暴露地區與共病症後,則顯著增加20%罹患風險 (HR=1 20 95% CIs: 0 94–1 53)。 結果顯示,台灣地區長期細懸浮微粒之暴露,可能提高第2型糖尿病發生風險。
Date of Award2014 Aug 29
Original languageChinese
SupervisorHuey-Jen Jenny Su (Supervisor)

Cite 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