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臺灣地區的地方政治便一定會牽涉到地方派系的研究。地方派系作為地方上擁有影響力的行為者,其影響的層面包括地方政治機會、地方建設發展、地方產業方向等,對地方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然而,近年來由於政黨政治興起、經濟發展快速、都市化程度上升,加上中央政府的執政者有意打壓,使得臺灣的地方派系逐漸式微,以縣市合併前的臺中市為例,即已由政黨黨團取代地方派系在市議會中的主導地位。 臺中市政壇自1950年代以來,即有張、賴兩派互相競爭,以獲取市長及正、副議長為首要目標。其中,張派所主掌的中區合作社為其主要的經濟資源及動員網絡,透過經營中區社的成果,張派不僅擴大其經濟基礎,更產生一批對其效忠的支持者,使張派在面對結構中的其他行為者時,得以有籌碼能與之抗衡,甚至可以反制結構中的宰制者的策略,並鞏固其位於中、西區地盤的地位。上述的合作社資源及其影響力,乃是特定環境時空下所產生之產物,張派形成於相對現代化的臺中市中區,並身處在黨國威權統治以及金融管制的背景之下。在這些結構環境改變後,為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張派也面臨到轉型的壓力,而其轉型失敗的結果,使張派已無法凝聚其成員,只能維繫自身在地盤中的勢力,呈現山頭化的結果。 本文以臺中市張派為案例研究,從派系掌有之資源的角度來觀察派系式微的情形與原因。本文第三章將敘述臺中市地方派系於1950年代成形時所面臨之結構環境,並探討該結構環境衍生出派系的何種資源。第四章將觀察派系如何運用前章所述之資源與其它結構中的行為者互動。第五章則探討特定結構環境改變時,對其所衍生出的派系資源將產生何種變化?派系將受到何種影響?派系將採取甚麼因應策略,以及其效果為何?
Date of Award | 2017 Jul 18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Hung-Jen Wang (Supervisor) |
---|
臺灣地方派系衰退的政治經濟分析:以臺中市張派為例
士胤, 王. (Author). 2017 Jul 18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