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禦性悲觀策略性格的概念發展自樂觀與悲觀性格,由Norem與Cantor於1986年提出,指一類人面對壓力事件時,即使過去取得過成?,仍設置較低的預期水準,並反復思考事情的各種可能後果。本研究在強調謙卑、人際和諧的華人社會背景下,透過兩個實證研究進而: (1)發展防禦性悲觀中文化量表,探討樂觀者、防禦性悲觀者及悲觀者在性格、行為表現上的差異以檢驗量表效度效度;(2)探討三種不同的策略性格的特點、及職場背景下策略性格對員工效能的調節作用。 研究一,以234位大學生為對象,發現:(1)防禦性悲觀者的反思水準最高;負向期待與悲觀者無差異,但高於樂觀者。(2)防禦性悲觀者與樂觀者的學習績效無差異,均高於悲觀者。(3)三種同策略性格與大五等性格量表存在關聯,顯示此防禦性悲觀的測量具有可接受的效度。研究二,以248位矯正機關戒護人員為研究對象,發現防禦性悲觀的策略性格對知覺主管支持與工作滿意、工作滿意與離職意願間的作用均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果。說明了防禦性悲觀者在職場效能方面的優勢。最後討論了本研究之理論與實務貢獻、研究限制及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Date of Award | 2017 Jan 9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
---|
Supervisor | Li-Fang Chou (Supervisor) |
---|
認知策略性格與防禦性悲觀:中文化量表建構與員工效能探討
運, 馮. (Author). 2017 Jan 9
Student thesis: Master's Thesis